胫骨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方法有石膏或支具固定;手术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方法有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内固定;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进行肌肉收缩和邻近关节活动度锻炼,中期逐步负重及增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后期恢复正常活动及平衡协调训练。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胫骨骨折,例如一些稳定性的裂纹骨折等。对于儿童的胫骨骨折,若移位不明显也常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儿童骨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轻度的移位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纠正。
对于成人,如果骨折断端间的成角小于10°、旋转小于10°,且骨折端无明显分离,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2.方法
石膏固定:通过手法复位后,使用石膏将骨折部位固定,保持骨折端的稳定,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石膏固定需要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石膏类型,如长腿石膏、短腿石膏等。
支具固定:对于一些情况,支具固定也是一种选择,支具相对石膏更为轻便,患者的舒适度可能更高,但需要确保支具能够有效固定骨折部位,维持骨折端的位置。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骨折明显移位:如骨折端移位超过2-3mm、成角大于10°、旋转明显等情况,非手术治疗难以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对线,需要手术治疗恢复解剖结构。
开放性胫骨骨折:开放性骨折存在伤口与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必须进行手术清创、修复软组织并固定骨折,以降低感染风险,促进骨折愈合。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胫骨骨折:骨折可能会导致周围血管神经损伤,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手术,在固定骨折的同时处理血管神经损伤,挽救肢体功能。
多段骨折或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难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维持稳定,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手术方法
钢板螺钉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通过切开皮肤,将钢板放置在胫骨的外侧或前外侧等部位,利用螺钉将骨折端固定。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闭合性胫骨骨折及部分开放性骨折。
对于成人的胫骨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可以提供良好的骨折固定稳定性,有利于骨折愈合。
儿童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在选择钢板螺钉内固定时需要考虑钢板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固定方式。
髓内钉内固定:对于胫骨骨折,尤其是多段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髓内钉从骨髓腔插入,固定骨折端。
髓内钉固定可以减少对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的剥离,降低感染风险,并且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但对于儿童,髓内钉的选择需要考虑儿童的骨骼长度和髓腔大小,避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肌肉收缩锻炼:术后早期就应开始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放松练习。对于儿童,要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温和的肌肉收缩锻炼,避免过度用力。
等长收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维持肌肉力量。
成人每天可进行多次肌肉收缩锻炼,每次持续数秒,重复多组。
关节活动度锻炼:在骨折固定稳定的情况下,逐渐进行邻近关节的活动度锻炼,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儿童在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
膝关节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小范围的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也应逐步进行,以防止关节僵硬。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逐渐开始负重训练。成人一般在骨折后6-12周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有一定程度的骨痂生长后开始部分负重,可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
部分负重时要注意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避免骨折端承受过大压力导致再移位。
儿童的负重训练需要更加谨慎,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由医生评估后逐步进行,一般早期以非负重的康复训练为主,随着骨折愈合逐渐过渡到部分负重。
进一步增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继续加强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锻炼,同时增加肌肉力量的训练,如进行直腿抬高训练等。直腿抬高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上)
恢复正常活动:当骨折完全愈合后,逐渐恢复正常的行走、运动等活动。成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有行走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如在平衡垫上站立、行走等,提高患者的行走稳定性,减少再次受伤的风险。儿童在恢复正常活动时,家长要密切关注,确保儿童的活动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