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0%以上,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起病隐匿,早期可无症状,治疗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未达标则用降压药;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10%,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血压常突然升高且程度重,有原发疾病特定表现,治疗关键是针对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后血压多可改善,诊断和治疗需考虑不同年龄、性别因素。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其发病是由于特定的疾病导致体内某些内分泌激素异常或血管结构改变等。例如,嗜铬细胞瘤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等会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影响水钠代谢和血压调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临床表现
原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等症状。一般来说,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压升高的水平不一定完全平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靶器官损害相关的症状,如心功能不全时出现呼吸困难等;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血压变化可能有其特点,但总体表现仍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一般临床特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更易患原发性高血压,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群,即使生活方式相对健康,患病风险也高于无家族病史者。
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常突然升高且程度较重,部分患者血压可高达重度高血压水平。除了血压升高的表现外,还会有原发疾病的特定表现。例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可能伴有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等症状;肾动脉狭窄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能在腹部听到血管杂音;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除血压升高外,还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瘫痪、多尿、夜尿增多等表现。不同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其临床表现会因原发疾病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在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中,由于原发疾病的发生情况不同,继发性高血压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时期的继发性高血压多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等有关,而中老年患者的继发性高血压可能更多与肾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相关。
诊断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依靠多次非同日测量血压来诊断,一般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考虑高血压。同时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和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血压的其他因素。对于年龄较轻、血压升高明显或有其他可疑表现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以更全面地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
继发性高血压:除了测量血压外,需要针对可能的病因进行详细的检查。例如,对于怀疑嗜铬细胞瘤的患者,需要检测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怀疑肾实质性病变的患者需要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以及肾脏超声等检查;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需要检测血、尿醛固酮水平等。不同病因的继发性高血压需要针对性的特殊检查项目,在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中,检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指标;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出现血压升高时,需要特别注意与妊娠相关的继发性高血压因素等。
治疗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盐、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未达标,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降压药物治疗。降压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常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平稳控制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能优先选择对代谢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等。
继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关键是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一旦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治疗,血压通常可恢复正常或明显降低。例如,嗜铬细胞瘤患者经手术切除肿瘤后,血压可逐渐恢复正常;肾动脉狭窄患者如果符合手术指征,通过手术治疗后血压可能得到改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如果是肾上腺腺瘤引起,手术切除腺瘤后血压可明显下降。在治疗继发性高血压时,需要根据不同原发疾病的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比如儿童患者在治疗原发疾病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