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是因各种原因致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引发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和退行性,临床表现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腰部疼痛、下肢神经受累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保守休息、物理、药物)和手术,不同情况治疗方式不同。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
一些人天生椎管发育就比常人狭窄,比如先天性椎管矢状径短小等情况,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身体的变化,就可能较早出现神经受压相关症状,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也可能存在,与遗传等因素导致的先天性椎管结构异常有关。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先天性腰椎管狭窄,可能会影响其脊柱的正常生长和神经功能发育,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神经症状表现。
2.退行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60岁年龄段,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绝经后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退行性变相关的腰椎管狭窄发生率相对有一定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髓核水分丢失,椎间盘高度降低,椎体间稳定性下降,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也会增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使椎管有效容积减小,压迫神经。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久坐、久站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中老年人,腰椎退变往往会更明显,更容易出现腰椎管狭窄。
慢性损伤:长期反复的腰部活动,如弯腰搬重物、长时间弯腰工作等,会加速腰椎的退变。长期的腰部损伤会使椎体之间的应力分布异常,进一步促进骨质增生和韧带肥厚等退变过程,从而增加腰椎管狭窄的发病风险。比如建筑工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其腰椎管狭窄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管狭窄比较典型的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要坐下或蹲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但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又会重复出现上述症状。这种症状与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不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休息后多是血管缺血情况改善,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主要是神经受压,行走时神经缺血等因素导致症状出现。例如,患者步行几百米后就出现下肢不适,休息后缓解,再走又复发。
2.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下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酸痛,有的为刺痛等。疼痛可在久坐、久站或弯腰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椎管内神经受压,引起腰部肌肉的反应性疼痛等。
3.下肢神经受累表现:可出现下肢麻木、肌力下降等。麻木可从下肢放射至足部等部位,肌力下降可能导致患者行走困难,拿东西无力等。比如患者可能出现足背伸无力,影响行走时的步态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骨质情况,如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但X线对于椎管内软组织结构显示不佳,只能作为初步筛查。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腰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等情况。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的形态、骨质增生情况、黄韧带增厚等,可测量椎管的矢状径等指标,对于诊断腰椎管狭窄有重要价值。例如,可以精确测量椎管的前后径等,判断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的程度。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管狭窄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直观看到硬膜囊受压情况、椎间盘退变情况等。对于判断神经受压的具体部位等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保守休息: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首先可以采用保守休息的方法。患者需要避免腰部的过度劳累,如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等。休息时可选择平卧硬板床,以维持腰椎的生理曲度,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力等。对于儿童患者,如果是先天性腰椎管狭窄且症状较轻,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腰部活动,保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等。
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理疗等。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按摩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暴力按摩导致神经损伤等;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但对于儿童患者,物理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严格控制力度和方法,避免对儿童正在发育的脊柱造成不良影响。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例如,对于成人可以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减轻腰部疼痛等症状,但儿童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规定。
2.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容积,解除神经压迫。手术方式有多种,如椎板减压术等。手术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也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