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由强大暴力外伤引起,按部位分为骶骨、尾骨、髋骨骨折,按稳定性分稳定和不稳定骨折;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休克;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急救、保守(卧床、骨盆兜带牵引)和手术(不稳定骨折需手术);预后受骨折类型、治疗及自身情况影响,康复需训练;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骨盆骨折是指骨盆环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多由强大的暴力外伤引起,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挤压等。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及其韧带连接而成,骨盆骨折可能会损伤盆腔内的血管、神经、脏器等。
二、分类
1.根据骨折部位分类
骶骨骨折: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骨盆其他部位骨折同时存在。
尾骨骨折:多因跌倒时臀部着地所致,骨折通常较轻。
髋骨骨折:包括髂骨骨折、耻骨骨折、坐骨骨折等,其中耻骨和坐骨骨折又可分为上下支骨折等不同类型。
2.根据骨折稳定性分类
稳定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儿童相对常见,成人较少)等,这类骨折相对容易处理,预后一般较好,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固定等处理。
不稳定骨折:骨折端容易移位,如骨盆环双处骨折伴骨盆环断裂等,这类骨折往往损伤较严重,可能会导致盆腔内重要结构的损伤,处理相对复杂。
三、临床表现
1.疼痛:骨盆区域有明显的疼痛,活动下肢或坐位时疼痛加剧。
2.肿胀:骨盆部可能出现肿胀,皮下可见淤血斑。
3.畸形:严重的骨盆骨折可能会出现骨盆变形,如两侧髂嵴高度不对称等。
4.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行走困难等骨盆及下肢功能障碍的表现。
5.休克:由于骨盆内富含血管,骨折后容易引起大量出血,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尤其是不稳定骨盆骨折,出血量较大时会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骨盆区域的压痛、畸形等情况,还会检查下肢的感觉、运动等,初步判断是否有骨盆骨折及损伤的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骨盆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骨折线、骨折部位及骨折的大致类型等,但对于一些复杂的骨盆骨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盆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的三维结构、骨折端的移位情况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急救处理:对于伴有休克的患者,首先要进行抗休克治疗,迅速补充血容量等。
2.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一些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需要卧床较长时间,同时需要注意卧床期间的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骨盆兜带牵引:用于一些稳定骨折的辅助治疗,通过骨盆兜带牵引来维持骨盆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3.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不稳定的骨盆骨折,如骨盆环双处骨折伴骨盆环断裂等,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骨盆的稳定性和解剖结构。
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方法,通过手术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恢复骨盆的正常结构。
六、预后
1.影响预后的因素
骨折类型:不稳定骨折的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并发症,而稳定骨折预后相对较好。
治疗时机和方法:及时、恰当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
患者自身情况:如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年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康复: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患者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骨盆周围肌肉的锻炼、下肢的功能锻炼等,以促进骨盆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骨盆骨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需要更加谨慎处理。治疗时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可塑性,一些轻微的骨折可能通过保守治疗就能较好恢复,但也要密切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和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因治疗不当影响骨盆的正常发育。同时,儿童在康复期间需要家长更加细心的护理,防止再次受伤等情况发生。
2.老年人:老年人骨盆骨折后,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
3.孕妇:孕妇发生骨盆骨折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使用要权衡利弊,治疗方案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