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和下肢深静脉超声。CTPA是诊断重要方法,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可替代;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右心功能;血液检查中D-二聚体可初步筛查,BNP等可辅助评估,凝血功能指标辅助;下肢深静脉超声可查下肢深静脉血栓以提示肺栓塞可能。
一、影像学检查
1.CT肺动脉造影(CTPA)
原理及优势: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利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后,通过CT扫描获取肺动脉的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情况。其优势在于快速、准确,能够直接显示血栓的部位、形态和范围等。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CTPA对肺栓塞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达90%以上。它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其分支内的血栓,对于诊断中央型肺栓塞等具有重要价值。
适用人群:适用于大多数疑似肺栓塞的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有不同基础病史的人群。对于一般情况较好、能够配合检查的患者均可进行CTPA检查。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权衡检查的利弊,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此时需要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谨慎选择。
2.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
原理及特点:该检查是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物质,分别进行肺通气和灌注扫描。其典型表现为肺灌注显像呈肺段分布的缺损,而通气显像正常,即“不匹配”现象,这高度提示肺栓塞。它对于诊断亚段及以下肺栓塞有一定优势。不过,其准确性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肺部炎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能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适用人群:对于一些不能进行CTPA检查的患者,如对造影剂过敏等情况,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检查方法。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考虑该检查,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考虑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剂量对身体的影响,应谨慎评估后使用。
二、超声心动图
1.右心功能评估
原理及意义:超声心动图可以通过观察右心的结构和功能来辅助诊断肺栓塞。例如,它可以测量右心室的大小、室壁运动情况以及肺动脉压力等。如果存在肺栓塞,可能会出现右心室扩大、室间隔左移、肺动脉高压等表现。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对发现右心系统的血栓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当血栓位于右心或肺动脉主干时,可能在超声心动图上有所显示。
适用人群:超声心动图操作相对简便,可用于床边检查,对于一些病情较急、不能及时进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患者有一定优势。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但对于儿童等,需要注意检查时的操作技巧和图像的准确解读,因为儿童的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
三、血液检查
1.D-二聚体
原理及临床意义: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肺栓塞时由于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溶解,血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D-二聚体升高并非肺栓塞所特有,许多其他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恶性肿瘤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一般来说,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肺栓塞,其阴性预测值较高。例如,当D-二聚体水平低于500μg/L(ELISA法)时,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小。
适用人群:适用于疑似肺栓塞患者的初步筛查。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该检查,但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综合判断,因为不同基础疾病等因素可能会影响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
2.其他血液指标
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肺栓塞患者由于右心负荷增加,可能会导致BNP和NT-proBNP升高。但这些指标升高也可见于心力衰竭等其他疾病。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辅助评估患者的右心功能情况,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例如,在肺栓塞患者中,BNP和NT-proBNP水平往往会高于正常人群,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功能指标:肺栓塞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的异常,如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但这些指标的变化缺乏特异性,主要用于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辅助评估病情,但不能单独依靠凝血功能指标来诊断肺栓塞。
四、下肢深静脉超声
1.原理及价值:下肢深静脉超声可以检查下肢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因为肺栓塞的栓子大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如果发现下肢深静脉有血栓形成,那么提示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例如,通过超声可以清晰观察下肢深静脉的管径、血流情况等,若发现静脉内有异常回声、血流信号缺失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深静脉血栓。
适用人群:对于疑似肺栓塞的患者,尤其是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超声是重要的检查方法。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该检查,但对于儿童等,需要注意检查时的操作方法和对图像的准确判断,因为儿童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与成人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