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真菌感染受宿主、真菌、环境因素影响。宿主方面,年龄、基础疾病及长期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等易致感染;真菌有致病性及经呼吸道传播;医院和社区环境中相关因素也会增加肺部真菌感染风险。
一、宿主因素
1.年龄因素
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例如,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更不完善,其体内的免疫细胞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等都处于较低水平,对真菌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真菌的侵袭而引发肺部感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呼吸道清除能力减弱,也增加了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段免疫功能有差异,比如婴幼儿期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尚未成熟,细胞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对真菌的易感性较高;而老年人则是随着年龄增加,胸腺萎缩,T细胞功能减退,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菌功能下降等,都使得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2.基础疾病因素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过程中,会导致骨髓抑制,使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同时化疗药物还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破坏局部的防御屏障。例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长期中性粒细胞缺乏,真菌容易在肺部定植并引发感染。此外,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预防排斥反应,这会显著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对真菌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增加了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呼吸道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气道炎症导致局部防御能力下降,而且这类患者往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一步抑制了免疫功能,容易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例如COPD患者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口腔及呼吸道局部的免疫环境改变,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导致肺部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缺氧,也为真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而且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如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减弱等,使得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3.其他宿主相关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会破坏呼吸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和真菌过度生长。因为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有益菌,使得真菌失去了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从而容易在肺部定植引发感染。
接受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破坏了呼吸道的完整性,为真菌进入肺部提供了途径,同时这些操作还可能导致呼吸道局部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增加了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二、真菌因素
1.真菌的致病性
一些真菌具有特定的致病结构和机制。例如曲霉菌,其菌丝可以侵入肺部组织,引起组织的炎症、坏死等病变。曲霉菌的孢子容易通过呼吸道吸入,当孢子到达肺部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菌丝,菌丝可以穿透肺泡壁和血管壁,导致肺部出现浸润、空洞等病变。念珠菌则可以通过芽生孢子和假菌丝的形式存在,芽生孢子可以黏附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上,假菌丝能够侵入组织,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不同种类真菌的致病性有所不同,如毛霉菌致病性较强,可侵犯血管,引起血管炎,导致血管栓塞,进而引起肺部组织的缺血、坏死,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2.真菌的传播途径
真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真菌孢子而感染肺部。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中,如土壤、腐烂的植物等部位容易滋生真菌,产生大量孢子,当人体吸入含有这些孢子的空气时,孢子就可能进入肺部引发感染。尤其是在医院的ICU等环境中,由于患者密集、使用大量抗菌药物等因素,环境中的真菌孢子浓度可能较高,增加了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
三、环境因素
1.医院环境因素
医院内的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真菌传播。比如呼吸机的管道、雾化器等,如果消毒不严格,残留的真菌可能会在患者使用过程中导致肺部感染。医院的病房环境如果通风不良、湿度适宜,也容易滋生真菌。例如,一些湿度控制不当的病房,真菌容易在墙壁、地面等表面生长繁殖,当空气流动时,孢子就会飘散到空气中,被患者吸入后引发肺部感染。
医院中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真菌的耐药性增加,同时也破坏了患者体内的菌群平衡,为真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和感染创造了条件。
2.社区环境因素
户外环境中的真菌分布也与肺部真菌感染有关。在一些特定的户外环境,如森林、农田等,存在较多的真菌孢子。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尤其是本身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缺陷的人群,就容易因吸入较多真菌孢子而引发肺部真菌感染。例如,一些农民长期接触农田中的土壤等,可能会吸入较多的真菌孢子,增加了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