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感染等因素致黏膜炎症反应,表现为咳嗽咳痰等,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有相应特点,诊断需与相关病鉴别,治疗对症及抗感染;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疾病,因接触过敏原等致气道狭窄,有典型症状,检查及诊断鉴别有其特点,治疗分急慢性期,儿童和老年人患两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是由于感染(如病毒、细菌等)、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反应。例如,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这些病原体入侵支气管后,引发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气道免疫-炎症机制密切相关,涉及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当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因素时,气道黏膜下肥大细胞等被激活,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气道黏膜水肿,从而引起气道狭窄。
二、临床表现
支气管炎:
症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起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痰。部分患者可伴有喘息,一般在感染严重时出现。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可有低热、乏力等,多见于年老体弱者或合并有基础疾病者。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患支气管炎时,咳嗽可能较为剧烈,且由于儿童气道较窄,容易出现呼吸增快等表现;老年人患支气管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咳嗽、咳痰症状可能较轻,但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支气管哮喘:
症状: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缓解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哮喘多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如接触花粉、尘螨等,发作时症状相对典型;成年哮喘患者症状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能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三、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支气管炎: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升高。痰涂片或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影像学检查:早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或合并肺部感染时,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
支气管哮喘:
实验室检查: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IgE可升高。变应原检测可发现患者对某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
影像学检查:缓解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如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等)、临床表现(咳嗽、咳痰等)及影像学检查(肺纹理增粗等)进行诊断。需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癌等疾病鉴别。与支气管哮喘鉴别时,支气管炎一般无反复发作的喘息症状,哮喘有典型的反复发作喘息等症状,且支气管舒张试验等有助于鉴别。
支气管哮喘: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等)、肺功能检查(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呼气流量峰值变异率等)进行诊断。需与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鉴别。心源性哮喘多有心脏病史,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等表现,而支气管哮喘多无心脏病史,肺功能检查等有其典型特点。
五、治疗原则
支气管炎: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包括止咳、祛痰、平喘等,如使用氨溴索止咳祛痰,喘憋明显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是长期规范治疗,包括脱离过敏原、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等)。急性发作时需迅速缓解气道痉挛,控制症状;缓解期需长期控制气道炎症,防止发作。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支气管炎时,由于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家中保持清洁,减少尘螨滋生,避免让儿童接触花粉等过敏原,同时要规范使用哮喘控制药物,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支气管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在用药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骨骼健康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