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骨折与脱位治疗包括急救处理(现场稳定搬运)、复位治疗(颅骨牵引复位、手术复位)、固定治疗(外固定如颈托、石膏,内固定)、康复治疗(早期颈部肌肉锻炼、神经功能监测康复,后期颈部活动度和体能训练)及并发症防治(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各环节需根据患者情况特别是儿童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一、急救处理
1.现场搬运:对于怀疑有颈椎骨折与脱位的患者,应保持患者颈部稳定,避免颈部扭曲。最好使用平板担架,由多人平托患者身体,使其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迅速转运至医院。这是因为颈部的不当活动可能会加重脊髓损伤,所以现场正确的搬运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儿童,由于其颈部肌肉力量较弱,更需要格外小心,要确保搬运过程中颈部始终处于中立位。
二、复位治疗
1.颅骨牵引复位:适用于部分颈椎骨折与脱位的患者。通过在颅骨上安装牵引装置,利用牵引重量逐渐复位颈椎。例如,对于一些稳定性相对较好的颈椎骨折脱位,可采用合适重量的颅骨牵引,一般根据患者的体重等情况来确定牵引重量,儿童的牵引重量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谨慎计算,以避免牵引过度或不足。牵引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等变化。
2.手术复位:对于一些复杂的颈椎骨折与脱位,如伴有严重脊髓受压等情况,往往需要手术复位。手术中通过特定的器械和操作方法,将脱位的颈椎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手术复位的适应证包括骨折脱位导致脊髓明显受压、经保守复位无效等情况。在儿童中,手术复位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骨骼和脊髓等组织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都需要充分考虑。
三、固定治疗
1.外固定
颈托固定:在复位后可采用颈托进行外固定,限制颈部的活动,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颈托有不同的类型和型号,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颈托。对于儿童,需要选择适合其颈部尺寸的颈托,并且要定期检查颈托的固定效果以及患者颈部的血液循环等情况。
石膏固定:部分情况下也可能会使用石膏固定,但相对颈托应用较少。石膏固定需要根据颈部的形状进行定制,同样要注意儿童的皮肤耐受性,避免因石膏固定过紧导致皮肤损伤等问题。
2.内固定:手术复位后常需要进行内固定,如使用钢板、螺钉等器械将颈椎固定,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内固定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在儿童中,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放置需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避免内固定物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颈部肌肉锻炼:在骨折固定初期,可指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如轻轻收缩颈部肌肉,保持数秒后放松,重复进行。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不影响骨折的固定。对于儿童,要在家长或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锻炼,避免过度活动颈部。
神经功能监测与康复:对于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早期可进行一些神经功能相关的康复训练,如神经肌肉电刺激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儿童的脊髓损伤康复需要更加注重个体化,根据其年龄和损伤程度制定合适的康复方案。
2.后期康复
颈部活动度训练: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逐渐进行颈部的主动活动度训练,包括颈部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速度,避免再次损伤。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儿童在进行颈部活动度训练时,家长要在旁协助,确保训练安全。
体能康复: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恢复,可进行体能康复训练,如适当的有氧运动等,以增强患者的体质,但要避免颈部承受过大的压力。儿童的体能康复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逐步提高其身体机能。
五、并发症的防治
1.脊髓损伤相关并发症
压疮:对于长期卧床的颈椎骨折与脱位患者,尤其是伴有脊髓损伤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要注意预防压疮。定期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皮肤护理,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床单,减少皮肤受压的风险。
肺部感染: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咳痰等锻炼,对于无力咳痰的患者可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等,以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儿童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其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排痰措施。
泌尿系统感染: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尿路通畅,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进行导尿护理,但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儿童的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同样要注意卫生和液体摄入等方面。
2.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可能出现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儿童由于骨骼的生长潜力,畸形愈合可能会对其日后的颈部功能产生更大影响,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及时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