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是冬春常见肺炎类型,由多种病毒引起,发病机制是病毒侵入呼吸道后在肺部复制繁殖引发免疫及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可通过疫苗接种、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等措施预防。
一、病毒性肺炎的定义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常见的肺炎类型之一,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流行或爆发。引起肺炎的病毒主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二、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多种病毒可引发病毒性肺炎,不同年龄段人群易感染的病毒有所差异。例如,婴幼儿、儿童相对更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而成年人可能因接触流感病毒等而患病。一些具有免疫缺陷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更容易受到多种病毒的侵袭引发肺炎。
(二)发病机制
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然后通过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下呼吸道,在肺泡和肺间质内复制繁殖,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病毒的复制会损伤肺组织细胞,同时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导致肺部出现炎症性改变,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三、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一般症状:起病较急,初期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部分患者发热可持续数天。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呼吸道症状:咳嗽较为常见,初期多为干咳,之后可能会有少量痰液。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等。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喘息等症状。
(二)体征表现
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闻及散在的干、湿啰音;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肺实变体征,如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
四、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模糊,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等。不同病毒引起的肺炎在X线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缺乏特异性。
2.胸部CT检查:相较于X线,胸部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细微的病变,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范围等有重要价值。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降低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可能减少(如流感病毒感染时)等。
2.病毒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痰液、咽拭子、血液等标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方法,可检测出病毒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方法。例如,检测流感病毒核酸等,能够明确是否为相应病毒感染。
病毒抗原检测:可采用免疫荧光法等检测标本中的病毒抗原,有助于病毒的初步诊断。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虽然时间较长,但可明确病毒的种类,是病毒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操作复杂等原因,临床应用相对有限。
五、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隔离: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
2.支持治疗: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支持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和水电解质的平衡维持,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恢复。
(二)抗病毒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毒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可选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疱疹病毒感染,可选用阿昔洛韦等。但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儿童患者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在药物选择和使用上需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药物的儿童用药规定。
(三)对症治疗
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儿童患者可使用温水擦浴等)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要避免儿童患者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或药物。对于咳嗽、咳痰患者,可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等对症治疗。
六、病毒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等可有效预防相应病毒引起的肺炎。例如,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对于预防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有一定的作用。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是流感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
(二)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等。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患者的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导儿童正确洗手等,以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三)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等工作,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