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由病原体直接入侵、宿主免疫防御失衡、环境与行为因素促进及特殊人群易感性共同导致,需针对不同因素采取预防措施。病原体通过飞沫、接触和气溶胶传播,突破呼吸道黏膜屏障后引发感染;宿主先天免疫应答延迟或适应性免疫不足,导致病原体逃避免疫清除;低温、低湿度、空气污染及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削弱呼吸道防御;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因生理特点或免疫功能受损更易感染,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一、病原体直接入侵与感染机制
1.1病毒与细菌的传播途径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和细菌(如链球菌、肺炎球菌)引起,其传播依赖飞沫、接触和气溶胶途径。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口腔鼻腔分泌物形成飞沫,直径>5μm的飞沫可在1~2米内沉积于他人口鼻黏膜,引发直接感染;直径<5μm的气溶胶可悬浮于空气中数小时,增加远距离传播风险。接触传播则通过手部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手机),再触摸口鼻黏膜完成。
1.2黏膜屏障的突破机制
健康状态下,呼吸道黏膜通过黏液-纤毛系统清除病原体,纤毛以每分钟10~20次的频率摆动,将黏液层中的病原体和颗粒物推送至咽喉部排出。当病原体数量超过黏膜清除能力,或黏液分泌减少(如干燥环境、脱水状态)、纤毛运动受损(如吸烟、空气污染)时,病原体可突破物理屏障,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病毒通过表面蛋白(如流感病毒的HA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细菌通过荚膜、菌毛等结构黏附,进而侵入细胞内繁殖。
二、宿主免疫防御的失衡
2.1先天免疫应答的延迟
呼吸道黏膜的先天免疫系统包括模式识别受体(PRRs),如Toll样受体(TLRs),可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当PRRs被激活后,启动信号转导通路,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IFN-α/β)、白细胞介素(IL-1β、IL-6)等细胞因子,抑制病毒复制并招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若宿主PRRs功能缺陷(如TLR3基因突变),或细胞因子产生不足,病毒可在黏膜层快速增殖,导致感染扩散。
2.2适应性免疫的不足
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是清除病原体的关键。T细胞通过识别抗原呈递细胞(APC)表面的MHC-抗原复合物被激活,分化为效应T细胞(如CD8+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杀伤感染细胞,CD4+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应答)。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如IgA、IgG)。若宿主T细胞功能低下(如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或B细胞产生抗体能力不足(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原体可逃避免疫清除,导致反复或持续感染。
三、环境与行为因素的促进
3.1气候与空气质量的直接影响
低温环境(<10℃)可抑制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导致黏膜细胞代谢减缓,黏液分泌减少,纤毛运动减弱,病原体清除能力下降。湿度过低(<30%)时,呼吸道黏膜干燥,黏液层变薄,病原体更易黏附;湿度过高(>80%)则促进霉菌生长,增加真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风险。空气污染(如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破坏屏障功能,同时污染颗粒可作为载体,携带病原体深入下呼吸道。
3.2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间接作用
吸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成分可抑制纤毛运动,减少黏液分泌,增加黏膜通透性,使病原体更易侵入。长期吸烟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是非吸烟者的2~3倍。酗酒可抑制免疫细胞功能,降低干扰素产生,同时酒精引起的脱水会减少黏液量,削弱黏膜防御。缺乏运动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呼吸道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免疫细胞活性降低;睡眠不足(<6小时/日)会干扰免疫调节,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增加感染风险。
四、特殊人群的易感性与预防
4.1儿童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儿童(尤其是<5岁)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T细胞和B细胞功能不成熟,黏膜屏障较薄,且鼻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全,易发生分泌物潴留,增加感染机会。老年人因免疫衰老(胸腺萎缩、T细胞库减少)、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以及合并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风险显著升高。建议儿童避免接触感染者,老年人注意保暖、保持室内湿度(40%~60%),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4.2孕妇与慢性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孕妇因激素变化(如孕酮升高)导致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但纤毛清除能力下降,同时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以避免排斥胎儿,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建议孕妇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手卫生,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艾滋病、器官移植后)因免疫功能受损,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需严格控制血糖、按时服用免疫抑制剂,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