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及介入治疗。药物缓解症状;手术有人工瓣膜置换术(严重病变且有症状等时考虑,有开胸及微创等方式)和瓣膜修复术(病变轻可修复时考虑,需调整不良生活方式及控制基础病);介入治疗有TAVR(不能耐受开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高龄等患者适用,经血管输送人工瓣膜置换)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有症状重度二尖瓣反流外科风险高者适用)。术后需康复锻炼(循序渐进)和健康生活方式,还要定期随访(查心脏超声等,依情况调整间隔)。
一、药物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例如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改善心肌重构等,但药物不能根治心脏瓣膜病。
二、手术治疗
(一)人工瓣膜置换术
1.适应证
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如重度二尖瓣狭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等,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时,通常需要考虑人工瓣膜置换术。一般来说,当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脏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时也需要进行手术。
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适应证略有不同。对于年轻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人工瓣膜的耐久性等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合并症等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如果合并严重的冠心病等其他疾病,在评估手术风险时需要更加谨慎。
2.手术方式
有开胸手术和胸腔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等方式。开胸手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能够充分暴露心脏进行操作;胸腔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但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适用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适合微创手术的患者。
(二)瓣膜修复术
1.适应证
对于一些瓣膜病变较轻、有修复可能的患者,如二尖瓣反流由瓣叶病变引起且瓣叶条件较好的情况,可以考虑瓣膜修复术。例如,二尖瓣脱垂导致的反流,若瓣叶病变不严重,通过修复瓣叶等操作有可能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
不同性别患者在瓣膜修复术的适应证选择上差异不大,但女性患者如果有妊娠计划等情况,可能需要在手术方式选择上更多考虑对妊娠的影响等因素。
在生活方式方面,有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考虑手术时需要先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手术预后,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先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再评估是否适合瓣膜修复术。
三、介入治疗
(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1.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例如,一些高龄、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肾功能不全等)而无法承受传统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TAVR的适应证也有不同的考量。年轻患者一般不首先考虑TAVR,因为其人工瓣膜的使用寿命可能无法满足长期需求;而老年患者,尤其是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是TAVR的主要适用人群。
2.操作过程
通过股动脉等血管将导管输送至主动脉瓣部位,然后将人工瓣膜释放并置换病变的主动脉瓣。整个过程需要在影像设备(如X线、超声等)的引导下进行,以确保人工瓣膜准确放置。
(二)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
1.适应证
适用于有症状的重度二尖瓣反流且外科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例如,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无法耐受传统外科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的患者。
在特殊人群方面,如老年女性患者,如果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评估是否适合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手术风险与获益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的患者,在术前术后需要特别注意出血等相关风险的管理。
四、术后康复与随访
1.康复
无论是哪种治疗方式术后,患者都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一般来说,术后早期可以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如四肢的屈伸等,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在室内缓慢行走等。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调整。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略有不同,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增加锻炼强度和时间,而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在生活方式方面,术后患者需要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如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饮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要继续控制基础疾病,遵循相应的饮食和治疗方案。
2.随访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包括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人工瓣膜的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通常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需要进行早期随访,之后可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不同年龄、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年轻患者由于人工瓣膜使用寿命等因素,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长期随访。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的患者,随访时还需要关注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