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是常见足部畸形,表现为拇趾向其他脚趾偏移、第一跖骨内翻。病因有遗传、鞋子、足部疾病等;临床表现有外观畸形、疼痛、行走功能受限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佩戴矫形器、换合适鞋)和手术;预防要选合适鞋、避免久穿不合适鞋、关注足部健康。
一、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可能使足部骨骼结构存在易发生拇外翻的基础,比如足部骨骼的形态、关节囊和韧带的结构等方面的遗传特征,增加了患拇外翻的风险。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儿童时期若存在一些不良的足部发育环境,就可能更早出现拇外翻相关表现,成年人则可能在长期的行走、运动等应力作用下逐渐显现出明显的畸形。
2.鞋子因素: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是导致拇外翻的重要后天因素。例如,穿高跟鞋、尖头鞋等,会使前足受到过度的挤压,尤其是脚趾部位,长期的挤压会改变脚趾的正常排列,促使拇外翻的发生。青少年时期如果经常穿不合适的鞋子,会影响足部正常发育,增加成年后患拇外翻的几率;成年人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随着时间推移,拇外翻畸形会逐渐加重。
3.足部疾病:某些足部疾病也可能引发拇外翻,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类疾病会累及足部关节,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脚趾的正常位置,引发拇外翻。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可能因为关节炎症导致足部关节受累,出现拇外翻的情况,而且病情可能会随着关节炎的进展而加重。
二、临床表现
1.外观畸形:最明显的表现是拇趾向外侧偏斜,第一跖骨头内侧突出,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突出部位皮肤可因长期摩擦而形成胼胝(老茧)。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是先天性或幼年时期就出现拇外翻,可能会影响足部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足部外观与正常儿童差异明显;成年人则可能在长期畸形后,突出部位的皮肤变化更为明显,而且随着畸形加重,可能会影响行走姿势和步态。
2.疼痛:拇囊炎是常见的疼痛原因,由于拇趾向外偏移,与鞋摩擦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只是在行走、穿鞋时稍有不适,重者会严重影响行走功能。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为表达能力有限,更多表现为行走时的异常步态;成年人则能更明确地表述疼痛的部位和程度,并且疼痛可能会在长时间站立、行走后加重。
3.行走功能受限:严重的拇外翻会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导致行走困难,步态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步态蹒跚,为了减轻疼痛和不适,行走姿势会发生改变,长期如此可能会引起身体其他部位的代偿性损伤,比如膝关节、髋关节的疼痛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行走功能受限都会对其日常生活和活动产生影响,儿童可能影响正常的运动和成长发育,成年人则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足部外观,检查拇趾的偏移角度、第一跖骨头内侧突出情况等。同时会检查足部的活动度、压痛部位等。对于儿童,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注意避免引起儿童的不适和抗拒;成年人则可以更准确地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医生能更直观地发现拇外翻的典型体征。
2.影像学检查:通常会拍摄足部X线片,通过X线片可以测量拇趾与第一跖骨的夹角等指标,明确拇外翻的程度。X线检查对于评估拇外翻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X线检查都是诊断拇外翻的常用且重要的方法,但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
四、治疗与预防
1.非手术治疗
佩戴矫形器:对于轻度拇外翻患者,可以佩戴专门的拇外翻矫形器,通过外力作用来纠正拇趾的偏移。矫形器需要长期佩戴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儿童佩戴时要选择合适的尺寸,并且要根据儿童足部的生长发育情况适时调整;成年人佩戴则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佩戴。
更换合适鞋子:选择宽松、舒适、鞋底柔软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尖头鞋等会加重拇外翻的鞋子。儿童应从小养成穿合适鞋子的习惯,避免因鞋子不合适影响足部发育;成年人则要及时更换不符合足部健康要求的鞋子。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拇外翻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多种,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等情况来选择。手术治疗虽然能纠正畸形,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以及选择手术方式时都需要谨慎考虑,并且要在术后做好相应的护理和康复。
3.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footwear: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尤其是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鞋子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足部正常发育,避免挤压脚趾。
避免长时间穿不合适footwear: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避免长时间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不合适的鞋子,减少足部受到的不良应力。
关注足部健康:定期检查足部健康,对于儿童要关注足部的生长发育情况,成年人则要注意观察足部是否出现异常的疼痛、畸形等表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