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会起骨髓炎即足部骨髓炎,其成因包括创伤相关因素(开放性与闭合性创伤后继发感染)、血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感染蔓延;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及全身发热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治疗原则为抗感染及手术治疗(清创术、骨病灶清除术、皮瓣移植术等),出现相关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足部骨髓炎的成因
1.创伤相关因素
开放性创伤:当足部受到开放性外伤,如重物砸伤、利器切割伤等,伤口直接与外界相通,细菌容易侵入足部的骨组织引发骨髓炎。例如,足部被生锈的铁器割伤后,若伤口处理不及时,破伤风杆菌等可能滋生,进而导致骨髓炎。对于儿童来说,活泼好动,足部开放性创伤的几率相对较高,若家长未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就增加了足部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闭合性创伤后继发感染:足部受到闭合性创伤,如严重扭伤、挫伤等,虽然皮肤表面完整,但创伤导致局部骨组织血运受损,抵抗力下降,若后续出现感染情况,也可能引发骨髓炎。比如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足部严重扭伤,之后局部出现感染迹象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发展为足部骨髓炎。
2.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足部骨组织引起骨髓炎。例如,患有疖、痈等皮肤感染性疾病时,细菌可进入血液,若足部骨组织血运相对较差的部位成为细菌定植的场所,就可能引发足部骨髓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血源性感染导致足部骨髓炎的情况相对常见,因为其身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
3.邻近组织感染蔓延:足部周围组织的感染可蔓延至骨组织引发骨髓炎。如足部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像甲沟炎进一步加重时,感染可能向周围扩散累及骨组织;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破损后引发的感染,容易向深部蔓延累及骨骼,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局部血液循环和免疫力较差,感染更易扩散。糖尿病患者足部一旦出现感染相关问题,要高度警惕足部骨髓炎的发生,需及时进行规范处理。
二、足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早期可能表现为足部病变部位的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重,活动时疼痛明显加剧。儿童足部骨髓炎时,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因为其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会通过肢体动作等表现出不适,家长需密切观察。
肿胀:病变部位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可能升高,有红肿表现。如果是慢性足部骨髓炎,可能会有局部的窦道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渗出,窦道周围皮肤可能会有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等情况。
2.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而慢性足部骨髓炎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较轻,可有消瘦、贫血等表现,这是因为长期慢性感染消耗机体能量和营养。老年人患足部骨髓炎时,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等表现可能不明显,需结合局部症状综合判断。
三、足部骨髓炎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表现。对于儿童足部骨髓炎,X线检查需谨慎把握辐射剂量,但仍是重要的排查手段,通过X线可初步了解足部骨组织的大致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足部骨组织的细微病变,对于早期骨质破坏的发现比X线更敏感。可以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小的骨质破坏灶、死骨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早期就能发现足部骨髓炎的病变,能显示骨髓内的炎性浸润、水肿等情况,对于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MRI在足部骨髓炎的诊断中都有重要作用,尤其对早期病变的诊断优势明显。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提示有感染存在。但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明显,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血培养:若患者有全身感染症状,血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有助于明确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但血培养结果有时可能为阴性,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后才进行血培养,影响结果。
四、足部骨髓炎的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是关键,抗生素的使用要遵循足疗程的原则,一般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以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内的细菌。
2.手术治疗
清创术:对于有明显感染灶、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的情况,需进行清创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创造清洁的创面,促进感染的控制。
骨病灶清除术:当有死骨形成、较大的骨破坏病灶时,需要进行骨病灶清除术,去除死骨及病变的骨质,促进新骨的生长和病变的修复。对于儿童足部骨髓炎的手术治疗,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骨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减少对儿童足部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
皮瓣移植术:如果足部骨髓炎导致局部软组织缺损严重,清创后创面较大,难以自行愈合时,可能需要进行皮瓣移植术,修复创面,覆盖骨组织等裸露部位,促进伤口愈合。
总之,脚上是有可能发生骨髓炎的,一旦出现足部相关的异常症状,如疼痛、肿胀、发热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病情延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