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免疫-炎症、神经调节等机制及遗传、环境因素有关,有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表现,肺功能等检查可助诊,治疗需控制症状等,预后与控制情况相关;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与感染及小儿生理特点等有关,有喘息、咳嗽等表现,血常规等检查可助诊,治疗以控制感染和对症为主,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发展为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曾被称为哮喘性支气管炎,是一组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其发病主要与感染有关,多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发病,其中较常见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此外,小儿的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如气道较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等)以及免疫功能不完善也是发病的因素之一。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喘息症状,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完善,喘息发作次数减少,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支气管哮喘,但并非所有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都会发展为哮喘。
临床表现
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在缓解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哮喘的症状具有多变性和可逆性,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接触过敏原后很快出现症状,而脱离过敏原后症状逐渐缓解。不同年龄段的哮喘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哮喘可能表现为反复咳嗽,尤其是在夜间和清晨发作较明显,而成人哮喘喘息症状相对更突出。
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喘息一般为轻至中度,可呈阵发性,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2-3天出现,体温高低不一,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及中细湿啰音,呼气延长。患儿在发作时可出现烦躁不安,影响睡眠和进食。随着病情的发展,喘息和肺部啰音可能会有变化,例如病情较重时啰音增多且不易消失。
辅助检查
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检查:在发作期,表现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一秒率(FEV/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等均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绝对值增加≥200ml);缓解期肺功能检查可逐渐恢复正常。
过敏原检测: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可发现患者对某种过敏原过敏,如对尘螨、花粉等过敏,有助于明确哮喘的病因和进行避免接触过敏原的预防措施。例如,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提示患者对相应过敏原过敏,可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开该过敏原。
胸部X线检查:在哮喘发作期可表现为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在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喘息性支气管炎:
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方法检测病原体,如病毒核酸检测、细菌培养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指导治疗。例如,通过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明确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喘息性支气管炎。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有小点片状阴影,这是由于支气管周围炎症导致肺纹理增粗,若有支气管周围炎累及肺泡则可出现小点片状阴影。
治疗原则
支气管哮喘: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维持正常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防止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发生。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等)以及免疫治疗等。对于儿童哮喘患者,应注重长期、规范、个体化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儿童生长有一定影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控制感染方面,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病毒感染可采用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则选用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包括平喘(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止咳祛痰等。一般不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除非病情较重。对于婴幼儿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营养供给,因为婴幼儿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出现进食减少的情况,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维持身体正常机能。
预后
支气管哮喘:如果能得到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受明显影响。但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可导致气道重塑,出现不可逆性气流受限,影响肺功能,甚至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儿童哮喘患者若能在儿童期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到成人期可能不再发作,但也有部分患者会持续存在哮喘症状。
喘息性支气管炎:大多数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喘息发作逐渐减少,最终停止发作。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发展为支气管哮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如果在婴幼儿期喘息发作频繁且控制不佳,可能会对儿童的肺功能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肺功能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