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及肺部、心脏等体征;实验室检查有BNP等生物标志物及血常规、生化等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胸部X线可看心影和肺部情况;心电图可出现多种异常,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方面
呼吸困难:是慢性心力衰竭常见症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也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这是左心衰竭肺淤血的典型表现。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但仍需关注其日常活动耐力变化。
乏力: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在活动耐力下降的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乏力感可能更明显。
水肿:右心衰竭时可出现体循环淤血导致的水肿,常见于下肢,表现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波及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群可能水肿表现更易被察觉,但都需要关注水肿的进展情况。
2.体征方面
肺部体征:左心衰竭患者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与肺淤血有关,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不同年龄儿童肺部体征可能因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老年患者肺部基础疾病可能影响体征判断,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心脏体征:可发现心脏扩大,心率加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等,不同性别患者心脏体征差异不大,但老年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退变可能干扰体征判断,需要仔细鉴别。
二、实验室检查
1.生物标志物检测
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当心室壁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高时,BNP分泌增加。NT-proBNP是BNP的前体物质,其半衰期长,更稳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BNP和NT-proBNP水平升高,且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BNP和NT-proBNP参考值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范围来判断;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等因素可能影响其代谢,需综合评估结果。一般来说,BNP<100pg/ml,NT-proBNP<300pg/ml时,不支持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但需结合临床情况。
2.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缺氧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高。不同性别患者血常规结果差异主要与基础健康状况有关,老年患者可能因慢性疾病等导致血常规指标异常,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有无肾功能不全,因为慢性心力衰竭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反之肾功能不全也可加重心力衰竭;电解质检查可发现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可诱发心律失常等,影响心力衰竭的病情,不同年龄人群电解质紊乱的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更需关注电解质平衡,防止因电解质异常加重病情。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心脏结构评估:可明确心脏各腔室的大小,如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判断心脏扩大情况;还可评估心室壁的厚度、运动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心脏超声指标有其自身特点,需要专业儿科超声医生进行评估;老年患者心脏结构的生理性退变可能影响超声结果的解读,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正常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男性一般<55mm,女性一般<50mm,若超过此范围提示可能存在心脏扩大。
心脏功能评估:通过超声心动图可计算射血分数(EF)等指标,EF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EF值≥50%,慢性心力衰竭患者EF值常降低。不同性别患者EF值的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但老年患者因心脏功能本身可能减退,需准确评估EF值以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2.胸部X线检查
心影大小:可观察心影有无扩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心影增大,尤其是左心衰竭时左心室扩大,心影呈靴形或球形等改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胸部X线检查中心影大小的判断需参考儿童正常标准,老年患者胸部X线可能因肺部基础疾病等出现类似心影增大的假象,需结合其他检查鉴别。
肺部情况:可发现肺淤血表现,如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门阴影增大等,不同年龄人群肺部X线表现因生理差异而有不同特点,儿童肺部对淤血的反应和成人有所不同,需要专业医生准确判断。
四、心电图检查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可出现多种异常,如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等。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的正常范围和异常表现不同,儿童心电图有其自身的发育特点,老年患者因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等可能出现心电图异常,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是否与心力衰竭相关。例如,窦性心动过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但长期心动过速可能加重心肌耗氧,不利于心力衰竭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