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护理包括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疼痛护理和康复护理。一般护理涵盖体位与皮肤护理;病情观察需关注生命体征及患肢情况;疼痛护理有非药物和药物止痛方法;康复护理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相应锻炼,不同年龄患者护理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应保持正确体位,一般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防止患肢内收、外旋,避免骨折端移位。例如,长期的不正确体位可能导致骨折复位不良,影响骨折愈合。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体位的维持,可定期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但动作要轻柔,防止皮肤损伤。
儿童患者在护理时同样要注意体位,避免因患儿不配合导致体位改变影响骨折恢复,可通过玩具等方式吸引患儿注意力,使其保持正确体位。
2.皮肤护理
骨折患者长期卧床,皮肤容易受压发生压疮,要定期为患者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同时,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出汗较多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洁皮肤,更换床单、被罩等。例如,压疮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皮肤更加娇嫩,更应加强皮肤护理。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儿童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都更容易出现压疮,所以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皮肤护理。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因创伤应激等出现生命体征的波动。例如,若患者出现体温升高,要警惕感染的可能;脉搏增快可能与疼痛、失血等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变化相对较快,更要频繁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患肢情况观察
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果患肢肿胀进行性加重、皮肤颜色发绀、温度降低、末梢脉搏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有血管受压或栓塞等情况,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观察的敏感度和判断标准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由于感觉迟钝,可能对患肢血液循环异常的感知不明显,更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儿童患者则要通过观察其肢体活动、哭闹等情况来判断患肢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三、疼痛护理
1.非药物止痛方法
可以通过心理护理来缓解患者的疼痛,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疼痛感受,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因为焦虑可能会加重疼痛感觉。例如,向患者讲解骨折恢复的过程,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亲切的安抚、玩耍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少对疼痛的关注,比如给患儿讲有趣的故事、播放轻柔的音乐等。
还可以采用局部冷敷或热敷的方法缓解疼痛。在骨折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消肿止痛。但要注意冷敷和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冻伤或烫伤患者皮肤。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要更加谨慎地控制冷敷和热敷的条件,老年患者皮肤感觉不敏感,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易出现冻伤或烫伤。
2.药物止痛注意事项
一般尽量先采用非药物止痛方法,若疼痛严重需使用药物止痛时,要遵循用药原则,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禁忌等情况。例如,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不适合其年龄的止痛药物,老年患者使用止痛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锻炼
在骨折早期(一般受伤后1-2周内),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和舒张练习,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等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放松10-15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本身较弱,等长收缩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儿童患者的锻炼要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锻炼强度。
同时,可进行未受伤关节的主动活动,如上肢的屈伸、握拳等动作,防止关节僵硬。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都要重视未受伤关节的活动,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本身可能下降,儿童患者若长时间不活动未受伤关节也容易导致关节僵硬。
2.中期康复锻炼
受伤2周后,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患肢的主动活动范围,如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影响骨折愈合。例如,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渐进性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恢复情况调整锻炼计划,不能急于求成;儿童患者则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增加活动的难度和幅度,同时要关注患儿的情绪和配合程度。
3.后期康复锻炼
骨折愈合后期(一般骨折8-12周后),可进行负重锻炼,先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增加负重程度。比如使用拐杖等辅助器具进行行走训练,逐步恢复患肢的负重功能和肢体的运动功能。老年患者在进行负重锻炼时要特别注意安全,可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进行,防止摔倒再次受伤;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锻炼时,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逐渐增加负重和活动量,确保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