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非手术有牵引(依患者状况选皮或骨牵引,小儿与老年有别,需防并发症)和保守支具固定(依骨折稳定定制,要观患肢血运等);手术分内固定(依情况选DHS等,年轻与老年、有病史者有别)和人工关节置换(依患者年龄、病史选股骨头或全髋置换,年轻与老年、有病史者有别);术后康复分早期(做下肢等长收缩等,小儿与老年、生活方式有别)、中期(渐增强度,如坐起、床边站立,年龄、病史有影响)、后期(步态训练等,年龄、生活方式有影响)。
一、非手术治疗
1.牵引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用牵引治疗。如对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皮牵引或骨牵引是常用的方法。皮牵引适用于小儿及老年患者,骨牵引如股骨髁上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等,通过牵引来复位骨折并维持骨折的位置,等待骨折愈合。牵引治疗需要较长时间卧床,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例如,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以预防肺部感染;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年龄因素影响:小儿患者由于骨骼可塑性强,牵引治疗可能相对更容易调整复位;而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牵引治疗期间更需密切观察其全身状况,预防并发症。
2.保守支具固定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采用保守支具固定。支具固定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定制合适的支具,以保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但支具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防止支具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患者生活方式较为活动,可能需要更严格地限制活动,以保证支具固定的效果;而生活方式较安静的患者相对可能更容易配合支具固定。
二、手术治疗
1.内固定手术
手术方式: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等。PFNA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较小、固定牢固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手术通过切开皮肤,显露骨折端,将内固定装置植入,以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并提供稳定的固定,使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固定效果更好但创伤相对稍大的内固定方式;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耐受力的问题,会更注重手术的创伤大小和术后恢复的便利性,PFNA等相对微创的内固定方式更受青睐。
病史影响:如果患者有骨质疏松等病史,在选择内固定材料时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等因素,以确保内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对于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前后做好相关疾病的管理,以降低手术风险。
2.人工关节置换术
适用情况:对于年龄较大、骨折难以愈合或愈合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的患者,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对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全髋关节置换术则可以一次性解决髋关节的问题,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年龄因素影响:一般来说,人工关节置换术更适用于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身体状况相对较好、预期寿命较长的老年患者。年轻患者由于自身关节的功能需求更高,通常会优先考虑尽量保留自身关节的内固定手术方式,除非骨折情况不适合内固定。
病史影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感染病史等,可能会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和预后,需要在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例如,对于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三、术后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
康复内容:术后早期康复非常重要,包括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一般术后1-2天即可开始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同时进行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年龄因素影响:小儿患者康复潜力大,但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协助进行康复锻炼;老年患者康复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和细致的康复指导,并且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患者在术前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康复锻炼可能相对更容易进行;而术前缺乏运动的患者需要从简单的康复锻炼开始,逐步增加强度。
2.中期康复
康复内容:随着骨折的愈合,可逐渐增加康复锻炼的强度,如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坐起、床边站立等活动。一般在术后2-3周,如果骨折稳定,可开始坐起,先从30°左右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次坐起时间逐渐延长。然后进行床边站立,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工具,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负重重量。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的患者中期康复的进度会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能更快地适应站立和负重等康复锻炼,而老年患者需要更谨慎地逐步增加活动量和负重。
病史影响:如果患者有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中期康复进行床边站立和负重等活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康复锻炼的安全性。例如,在患者站立和负重时,要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康复锻炼。
3.后期康复
康复内容:后期康复主要是进行步态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的进一步恢复。患者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行走训练,从使用助行器到逐渐过渡到使用拐杖,再到独立行走。同时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如髋关节的屈伸、外展等活动,以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后期康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正常步态和关节功能,需要更多的康复训练和耐心;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遵循康复计划逐步达到正常的活动水平。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患者在术后希望恢复到术前的生活方式,如进行较多的活动或运动,那么后期康复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步态和关节功能的训练,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