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等)、心电图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病变)、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脑血管疾病)、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血压波动情况),各检查有不同正常范围及对不同人群的意义。
一、血液检查
1.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高LDL-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LDL-C水平升高与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脂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总胆固醇合适水平<5.2mmol/L,甘油三酯合适水平<1.7mmol/L,LDL-C合适水平<3.4mmol/L,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29mmol/L。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吸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血脂监测更为重要。
2.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等,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为4%-6%。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如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等)的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查至关重要,不同年龄人群血糖控制目标略有不同,一般成年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但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3.同型半胱氨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等。正常范围一般在5-15μmol/L之间,不同年龄、性别差异不大,但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人群,需关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二、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在静息状态下的电活动情况,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心肌缺血(表现为ST-T改变等)等情况。对于有胸痛、心悸等症状的患者,常规心电图是初步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略有差异,例如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电图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通过分析P波、QRS波群、ST段、T波等的形态、时限、振幅等,可以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脏异常。
三、超声心动图检查
1.心脏超声:能够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室壁的厚度、心腔的大小、瓣膜的形态和运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等。例如,可以诊断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导致的室壁运动异常、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肌病等。不同年龄人群心脏超声表现有所不同,胎儿时期心脏超声有其特定的检查内容和正常范围,成年人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正常LVEF一般在50%-70%以上,若LVEF降低则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可能与心功能不全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有关。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动态监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四、颈动脉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可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稳定性斑块或易损斑块等)。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脑部的重要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正常颈动脉IMT一般小于0.9mm,当IMT≥1.0mm时提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超声表现不同,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IMT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病变,从而预测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五、头颅CT或MRI检查
1.头颅CT: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头颅CT可以快速发现脑出血的高密度病灶以及脑梗死早期的低密度病灶等。在脑梗死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在数小时内没有明显异常,但对于排除脑出血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头颅CT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头颅CT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成年人头颅CT可以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对于有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疑似脑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头颅CT是常用的初步检查方法。
2.头颅MRI: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比头颅CT更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头颅MRI可以发现脑梗死的病灶。此外,头颅MRI还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细微结构,对于脑部肿瘤、脱髓鞘疾病等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例如,在脑梗死的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头颅MRI的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以发现高信号的梗死病灶。不同年龄人群头颅MRI检查的适应情况有所不同,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具体病情谨慎选择检查方法,但头颅MRI相对头颅CT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对于一些微小病变的诊断更有优势。
六、动态血压监测
1.对于怀疑有高血压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24小时内血压的波动情况,因为单纯的诊室血压测量可能存在“白大衣高血压”等情况,而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真实的血压水平。正常24小时平均血压一般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白昼血压均值收缩压<135mmHg,舒张压<85mmHg,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降低10%-20%。对于有高血压病史、年龄较大、伴有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人群,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评估血压的昼夜节律、指导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以及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动态血压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老年人的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有所改变,需综合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