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骨折可能留下慢性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相关后遗症、骨盆畸形等后遗症,其发生受骨折严重程度、治疗方式、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可通过早期规范治疗、康复锻炼、定期复查来预防后遗症。
一、可能出现的后遗症情况
1.慢性疼痛
骶骨骨折后,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慢性下腰部、骶尾部疼痛。这是因为骨折部位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异常的骨痂,或者周围软组织损伤修复后存在粘连、瘢痕等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大约15%-20%的骶骨骨折患者会在受伤后较长时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会因骨折的严重程度、治疗方式以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骨折损伤了周围的神经等结构,也可能导致疼痛迁延不愈;而老年患者由于本身骨代谢等情况,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且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慢性疼痛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2.神经功能障碍相关后遗症
马尾神经损伤相关表现:骶骨骨折严重时可能损伤马尾神经,导致大小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等后遗症。如果骨折块压迫马尾神经,神经细胞受损后难以完全恢复。例如,严重的骶骨骨折患者中,约有5%-1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马尾神经损伤后遗症。对于女性患者,马尾神经损伤可能会对其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如影响日常的排便控制等;男性患者也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等相关问题。这与骨折时神经受压的程度和时间密切相关,受压时间越长,神经损伤越严重,恢复的可能性越小。
骶神经损伤相关表现:骶骨骨折还可能损伤骶神经,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异常等。比如,骶1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足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等。不同节段的骶神经损伤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这取决于损伤的具体神经节段。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受伤后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可能会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相关后遗症的程度。例如,长期卧床不进行下肢肌肉的锻炼,可能会导致因骶神经损伤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
3.骨盆畸形相关后遗症
严重的骶骨骨折可能会导致骨盆畸形,如骨盆环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出现骨盆倾斜等情况。骨盆畸形可能会引起腰背部疼痛、双下肢不等长等问题。研究发现,大约10%左右的严重骶骨骨折患者会出现骨盆畸形相关后遗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骶骨骨折后如果出现骨盆畸形,可能会影响其骨盆的正常生长和身体的平衡发育。例如,儿童骶骨骨折后发生骨盆倾斜,可能会导致脊柱侧弯等继发问题,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早期干预。
二、影响后遗症发生的因素
1.骨折的严重程度
骨折的粉碎程度、移位情况等是重要因素。粉碎性骶骨骨折以及骨折明显移位的患者,发生后遗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TileC型骶骨骨折(骨盆完全不稳定骨折)患者发生慢性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概率明显高于TileA、B型骨折患者。这是因为严重的骨折会对周围的骨组织、神经、软组织等造成更广泛的损伤,愈合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异常情况。
2.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如果骶骨骨折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等,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骨折稳定的患者,可能恢复较好,但对于骨折移位明显或不稳定的患者,保守治疗后发生后遗症的风险增加。例如,保守治疗的骶骨骨折患者中,约有20%-30%会出现慢性疼痛等后遗症,原因在于骨折可能没有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存在异常的应力分布,导致周围组织损伤修复不良。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复位骨折,恢复骨盆的稳定性。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手术可能会损伤周围神经等结构,从而导致相应的后遗症。不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可以降低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概率。一般来说,手术治疗后患者发生严重后遗症的概率相对保守治疗会降低,但仍有5%-10%的患者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后遗症,如术后局部疼痛等。
3.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骶骨骨折后,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潜力,部分骨折可能有一定的自我矫正能力,但如果骨折损伤了生长板等结构,可能会影响骨盆的正常发育,导致长期的后遗症。而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愈合相对缓慢,且骨折后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发生慢性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的风险更高。例如,老年骶骨骨折患者中,约有30%会出现慢性疼痛且难以缓解,这与老年患者的骨代谢特点以及整体身体机能下降有关。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骶骨骨折后发生后遗症的风险更高。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差,骨折愈合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感染等情况,进而增加后遗症的发生概率。骨质疏松患者本身骨质量差,骶骨骨折后更容易出现骨折移位等情况,且骨折愈合困难,导致慢性疼痛等后遗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三、预防后遗症的措施
1.早期规范治疗
对于骶骨骨折患者,应尽早进行规范的评估和治疗。如果是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以最大程度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和骨盆的稳定性。例如,对于移位明显的骶骨骨折,应及时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以减少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概率。
2.康复锻炼
在骨折恢复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早期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中期可以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等,对于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锻炼应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地进行神经功能的恢复训练,如感觉再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例如,对于骶神经损伤导致的下肢肌肉力量减弱患者,可进行针对性的肌力训练,如利用器械进行下肢的抗阻训练等,以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减少肌肉萎缩等后遗症的发生。
3.定期复查
在骨折恢复期间,应定期进行复查,包括影像学检查等,及时了解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相关后遗症的早期迹象。如果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通过定期的X线、CT等检查,可以观察骨折复位情况、骨痂生长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还可以监测骨盆的生长发育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