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狭窄症是因椎管狭窄致脊髓、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疾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等病因,按部位分颈椎、腰椎、胸椎管狭窄症等,按原因分骨性和软组织结构狭窄,有神经受压等临床表现,靠影像学等检查结合诊断,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
先天性因素:一些人出生时椎管就比正常情况狭窄,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椎管发育异常所致。例如先天性的椎弓根短、椎体后缘或椎弓发育不良等,使得椎管的内径较正常小,随着年龄增长或其他因素,更容易出现神经受压的情况。
后天性因素
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会发生退变。椎间盘退变,髓核突出、脱出,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尤其是椎体边缘的骨赘形成;黄韧带增厚、钙化等,这些退变因素都会导致椎管有效容积减小,压迫神经。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人群发生退变的速度可能更快。
外伤:严重的脊柱外伤,如骨折、脱位等,可能会直接导致椎管结构改变,引起椎管狭窄。例如脊柱骨折后,骨折块移位进入椎管内,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医源性因素:某些脊柱手术之后,可能会因为手术部位的瘢痕形成、骨质增生等原因导致椎管狭窄。比如腰椎手术后,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可能会对椎管内的神经造成压迫。
分类
按部位分类
颈椎管狭窄症:主要是颈椎管发生狭窄,压迫颈脊髓、神经根等。患者可能出现颈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精细动作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平衡等。
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类型,腰椎管狭窄会导致腰部及下肢的神经受压症状,如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等。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胸椎管狭窄症:相对较少见,胸椎管狭窄会压迫胸段脊髓,患者可能出现胸背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影响大小便功能。
按狭窄原因分类
骨性狭窄:由椎体、椎弓根等骨性结构的异常导致椎管狭窄,如先天性的骨性结构发育异常、退变引起的骨质增生等导致椎管骨性管道变窄。
软组织结构狭窄:主要是黄韧带、后纵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增厚、钙化等导致椎管狭窄,例如黄韧带肥厚钙化可突入椎管内,压迫神经组织。
临床表现
神经受压症状
感觉障碍:受累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以腰椎管狭窄为例,患者可能出现下肢小腿外侧或后侧的感觉减退或异常。
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无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如颈椎管狭窄患者可能出现上肢肌肉无力,影响拿东西等精细动作;腰椎管狭窄患者下肢肌肉无力,行走困难。
反射异常:相应的神经反射可能出现异常,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减弱或消失。
不同部位椎管狭窄的特殊表现
颈椎管狭窄症:除了上述神经受压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晕、视力模糊、耳鸣等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症状,这是因为颈椎病变刺激了颈部的交感神经纤维。
腰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是其突出表现,同时可能伴有下腰部疼痛,疼痛可在行走、站立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胸椎管狭窄症:早期可能仅有胸背部的隐痛或束带感,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下肢的运动、感觉障碍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观察脊柱的骨骼结构,如椎体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骨质增生情况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椎管狭窄的相关骨性改变,但对于软组织结构的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椎管的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根、椎间盘等的形态,可发现骨性狭窄的具体情况,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的部位和程度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结构显示良好,能够清楚地看到脊髓、神经根、椎间盘、黄韧带等组织的情况,是诊断椎管狭窄症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神经受压的部位和程度。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合诊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例如,患者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等腰椎管狭窄症状,同时MRI显示腰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即可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保守休息: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首先建议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加重神经受压的活动。例如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尽量多卧床休息。
物理治疗:包括牵引、按摩、理疗等。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按摩理疗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但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不当按摩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的修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椎管狭窄问题。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患者症状严重,经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出现进行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肌肉无力进行性加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神经受压严重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椎管狭窄的部位和原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颈椎管狭窄可能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或后路减压术;腰椎管狭窄可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术等,通过去除压迫神经的组织,扩大椎管容积,解除神经压迫。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先天性椎管狭窄在儿童中也可能存在,儿童椎管狭窄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非手术治疗可能是首选,如适当的康复训练等,但如果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方面需充分评估,因为儿童的脊柱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都要更加精细,以避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退变等因素导致的椎管狭窄,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力相对较差。在治疗时,非手术治疗应作为基础,尽量先尝试保守治疗缓解症状。如果考虑手术,术前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椎管狭窄较为少见,但如果发生,治疗需谨慎。非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如适当休息、物理治疗等,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一般尽量避免在妊娠期进行,除非病情非常严重危及母儿生命,需充分权衡手术风险和对胎儿的影响后再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