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氧疗(长期氧疗改善低氧血症等)、康复治疗(呼吸康复训练和运动训练等)、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及外科治疗(肺大疱切除术、肺移植等),各治疗方式针对不同情况发挥作用,需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1.支气管扩张剂
β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呼吸道的β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例如短效的沙丁胺醇,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长效的沙美特罗,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症状,适用于夜间症状明显或需要长期控制的慢阻肺患者,其作用机制是与气道平滑肌细胞上的β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松弛平滑肌。
抗胆碱能药物:能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从而舒张支气管。异丙托溴铵是常用的短效抗胆碱能药物,噻托溴铵是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其作用是通过与气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结合,抑制乙酰胆碱介导的支气管收缩反应。
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可通过抑制PDE-4,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PDE-4,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进而发挥抗炎等作用。
2.糖皮质激素
对于反复加重且FEV<50%预计值的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长期规律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但可能会增加口腔念珠菌感染、声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其抗炎机制是通过抑制多种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等发挥作用。
二、氧疗
1.长期氧疗
对于慢性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PaO≤55mmHg或SaO≤88%,或PaO55-60mmHg,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的患者,应进行长期氧疗。一般建议每天吸氧时间>15小时,使患者的PaO≥60mmHg或SaO升至90%以上。长期氧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其原理是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肺动脉高压,缓解右心负荷。
对于年龄因素,老年慢阻肺患者更需要关注氧疗的依从性和效果,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进一步衰退等情况,长期氧疗能更好地维持其氧合状态。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慢阻肺患者,氧疗有助于稳定心血管功能,避免因缺氧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三、康复治疗
1.呼吸康复训练
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3倍。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增加气道外口段阻力,防止气道过早塌陷,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慢阻肺患者都适用,能帮助患者改善呼吸模式,提高呼吸效率。例如,年轻的慢阻肺患者通过坚持缩唇呼吸训练,可以更好地保持气道通畅,延缓肺功能的进一步下降;女性患者由于呼吸肌力量相对较弱,缩唇呼吸训练有助于增强呼吸肌的协调性。
腹式呼吸: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一手放在胸部,一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尽量不动,呼气时腹部下陷。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膈肌的活动度,提高肺的通气量。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慢阻肺患者,如长期从事久坐工作的患者,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可以改善呼吸功能,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2.运动训练
步行训练:根据患者的运动耐力和肺功能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步行训练方案。患者进行适量的步行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例如,初始可以从短距离、慢速度步行开始,逐渐增加步行的距离和速度。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步行训练要注意选择平坦的道路,避免在炎热或寒冷的极端天气下进行,防止因缺氧或寒冷刺激导致病情加重。对于女性患者,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可以鼓励女性患者与其他患者一起进行步行训练,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依从性。
上肢功率车训练:患者坐在功率车上进行上肢运动,通过调整运动强度来提高全身运动耐力。这种训练方式对关节的压力相对较小,适合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慢阻肺患者。在进行上肢功率车训练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确保训练在安全范围内进行。
四、疫苗接种
1.流感疫苗
慢阻肺患者每年应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感染是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虽然儿童慢阻肺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流感疫苗剂型。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接种流感疫苗尤为重要,能有效降低因流感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
2.肺炎链球菌疫苗
慢阻肺患者也应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肺炎链球菌感染同样可引起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肺炎链球菌疫苗,如23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或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慢阻肺患者,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可以降低肺炎的发生概率,从而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频率。
五、外科治疗
1.肺大疱切除术
对于伴有肺大疱的慢阻肺患者,如果肺大疱占单侧肺容积的1/3以上,引起严重呼吸困难或反复气胸等情况,可考虑肺大疱切除术。通过切除肺大疱,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症状。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谨慎评估。在手术前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结构等因素,在手术前后的护理和康复要更加注重心理支持和身体恢复的细节,如关注术后切口的恢复情况等。
2.肺移植
对于终末期慢阻肺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肺移植。但肺移植面临供体短缺、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等问题。肺移植适用于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没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且没有恶性肿瘤等禁忌证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肺移植术前的评估和术后的管理都有不同的考虑因素,如年轻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好,但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要注意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女性患者在术后激素等药物的使用可能需要更细致的监测,因为激素可能对女性的月经、骨骼等方面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