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是因炎症、变性等多种原因致单个或多个瓣膜结构异常,引发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的心脏病。按病因分先天性、后天性(风湿性、退行性、缺血性),不同瓣膜病变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治疗分内科(一般治疗、并发症治疗)和外科(瓣膜修复术、瓣膜置换术)。
瓣膜的基本功能及病变影响
心脏有四个主要瓣膜,分别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正常情况下,瓣膜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起到单向阀门的作用,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当瓣膜发生病变时,比如瓣膜狭窄,会阻碍血液的正常通过,使得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长期可导致心脏肥厚等改变;而瓣膜关闭不全则会导致血液反流,增加心脏的负担。
病因分类
先天性心脏瓣膜病
发病机制:多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瓣膜的形成出现异常。例如,某些遗传因素或孕期受到不良因素影响(如感染、药物等),可能导致瓣膜结构发育畸形,如二尖瓣裂缺等情况。
年龄因素:先天性心脏瓣膜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在胎儿期至儿童早期的心脏发育阶段就已存在病变基础。
后天性心脏瓣膜病
发病机制: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链球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风湿热反复发作可导致瓣膜粘连、增厚、钙化等病变。
生活方式与性别因素: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在青春期等身体免疫状态变化时期相对更容易受到风湿热的影响而引发瓣膜病变,但总体来说男女均可发病。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发病机制:随着年龄增长,瓣膜出现退行性改变,如瓣叶纤维样变性、钙化等。这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生理退变过程,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升高。
年龄因素: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年龄越大,发生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概率越高。
缺血性心脏瓣膜病: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乳头肌功能不全或心室壁运动异常,进而影响瓣膜的正常功能,导致瓣膜关闭不全等病变。
病史因素: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瓣膜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其发病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
不同瓣膜病变的常见表现
二尖瓣病变:
二尖瓣狭窄:轻度狭窄时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咳嗽、咯血等症状,还可能出现心房颤动,表现为心悸等不适,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如水肿、肝大等。
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关闭不全可能长期无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后期也可出现右心衰竭表现。
主动脉瓣病变:
主动脉瓣狭窄:轻度狭窄可无症状,中重度狭窄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三联征,即活动后气短,胸痛,突然发生的头晕或晕厥等。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头部强烈搏动感等症状,晚期可出现左心衰竭表现,严重时也可影响右心功能。
三尖瓣病变:
三尖瓣狭窄: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如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
三尖瓣关闭不全:可出现乏力、腹胀等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严重时也会有体循环淤血相关症状。
肺动脉瓣病变:
肺动脉瓣狭窄:轻度狭窄可无症状,中重度狭窄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严重者可导致右心衰竭。
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单纯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较少见,多继发于肺动脉高压等情况,主要表现为原发病相关症状以及可能出现的右心功能不全表现。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发现心脏杂音,不同瓣膜病变有其特征性的杂音。例如,二尖瓣狭窄可在心尖区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狭窄可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等。
年龄与体格检查关系:对于儿童患者,先天性心脏瓣膜病的杂音特点可能有其特殊性;而老年人的心脏杂音则需考虑退行性病变等因素。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常出现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f波);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肥厚等心电图改变。
胸部X线:能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等,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梨形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能出现靴形心等改变。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瓣膜病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瓣膜的形态、结构、启闭功能等情况,能准确测量瓣膜口的面积、反流程度等。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精确测量二尖瓣狭窄时瓣口的面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也能观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反流的程度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的心脏瓣膜病变,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病情,但一般作为超声心动图的补充检查手段。
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心脏瓣膜病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限制钠盐摄入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要根据病情调整活动量。
并发症治疗:
心律失常:如果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需要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等(抗凝治疗需根据患者的CHADS-VASc评分等评估出血与血栓风险后决定)。例如,对于有较高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需要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进行抗凝。
心功能不全:出现心功能不全时,按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包括使用利尿剂减轻水肿,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改善心肌重构等。
外科治疗
瓣膜修复术:对于一些病变相对较轻、瓣膜结构有一定可修复基础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瓣膜修复术,尽量保留自身瓣膜,恢复瓣膜的正常功能。例如,二尖瓣病变中一些瓣叶病变较轻的患者可以行二尖瓣修复术。
瓣膜置换术:当瓣膜病变严重,无法修复时,需要进行瓣膜置换术,使用人工瓣膜替代病变的瓣膜。人工瓣膜分为机械瓣和生物瓣,机械瓣耐久性好,但需要长期抗凝;生物瓣不需要长期抗凝,但存在一定的衰败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等因素综合选择。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机械瓣,而老年患者可能更适合生物瓣。
总之,心脏瓣膜病是一组复杂的心脏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治疗则根据病情轻重采取内科或外科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