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病症,病因包括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病理改变有支气管、气道管壁及肺气肿病变,临床表现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相应症状与体征,诊断依据症状、检查等,治疗分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预防需避免高危及诱发因素、增强免疫力等。
一、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定义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往往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常共同存在。
二、病因
1.吸烟:为重要的发病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形成。无论年龄、性别,吸烟人群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风险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病风险越高。儿童若长期处于吸烟环境中,其呼吸道抵抗力下降,也易增加日后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可能性。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产生与吸烟类似的发病作用。例如长期在煤矿井下工作的工人,吸入大量粉尘,易引发肺部病变,增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发生几率。
3.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居民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
4.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葡萄球菌等多见。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遭受病毒等感染,若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控制不佳,也可能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发生埋下隐患;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样易受感染影响,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难控制,易导致病情进展。
5.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蛋白水解酶对组织有损伤、破坏作用;抗蛋白酶对弹性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具有抑制功能。其中α-抗胰蛋白酶是活性最强的一种。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均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发生肺气肿。先天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者由于体内抗蛋白酶水平低,更容易发生肺气肿,且发病年龄较早,这类人群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有害因素以延缓病情进展。
三、病理改变
1.支气管病变: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后期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粘连、倒伏、脱失。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黏液腺化生,导致分泌黏液增多。
2.气道管壁病变: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软骨可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
3.肺气肿病变: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外观灰白或苍白,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大疱。镜下见肺泡壁变薄,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大疱,血液供应减少,弹力纤维网破坏。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缓慢起病,病程长,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初期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有各种明显症状的喘息(喘息性支气管炎)。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
肺气肿症状: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此外,还可能伴有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上腹胀满等全身症状。
2.体征
慢性支气管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肺气肿体征:视诊见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触诊示双侧语颤减弱。叩诊示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听诊示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期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五、诊断
1.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根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可作出诊断。如每年发病持续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亦可诊断。
2.肺气肿诊断: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诊断肺气肿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检查中FEV/FVC<70%为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的界限。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CT检查可见肺野透亮度增加,肋间隙增宽,肺纹理稀疏等肺气肿表现。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稳定期治疗:包括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可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根据病情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祛痰药(如氨溴索等);长期家庭氧疗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急性加重期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或根据当地病原菌耐药情况选用抗生素;给予支气管舒张剂、祛痰药等缓解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给予吸氧、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
2.预防: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如戒烟,避免接触职业性和环境污染,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对于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重预防措施的落实,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儿童和老年人作为特殊人群,儿童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少感染机会;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适度运动、合理饮食,以维持良好的肺功能状态,降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