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是骨折超3周,成因有未及时诊治、骨折复杂、患者自身因素等,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治疗分情况且要考虑人群,康复训练分阶段,可通过正确处理急性骨折、加强不同人群健康管理来预防。
一、陈旧性骨折的定义
陈旧性骨折是指骨折发生后超过3周以上的骨折。骨折的愈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来说,骨折后3周内属于早期,3周后则进入相对较晚的阶段,此时骨折断端已开始形成纤维连接等,但可能还未达到正常的骨性愈合标准等情况。
二、陈旧性骨折的形成原因
1.受伤时未及时诊治:患者在发生骨折后,由于对骨折的重视程度不够、医疗条件限制等原因,没有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导致骨折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发展为陈旧性骨折。例如,一些轻微骨折可能被患者忽视,没有及时就医,随着时间推移就成为陈旧性骨折。
2.骨折本身的复杂性:某些骨折,如部位特殊(如手部小关节骨折等)、骨折类型复杂(如多段骨折、粉碎性骨折等)的骨折,愈合相对困难,容易发展为陈旧性骨折。比如,骨盆粉碎性骨折,由于骨折断端不稳定、血运情况复杂等因素,骨折愈合时间较长,若超过3周仍未得到良好修复就属于陈旧性骨折范畴。
3.患者自身因素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儿童发生骨折后未得到及时处理,也可能发展为陈旧性骨折;而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原因,骨折愈合速度较慢,更容易出现陈旧性骨折的情况。例如,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因为骨质状况差,骨折愈合时间长,若超过3周仍未正确处理就易成为陈旧性骨折。
健康状况:患有一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增加发展为陈旧性骨折的风险;患有营养不良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身体营养状况差,也不利于骨折的正常修复,容易出现陈旧性骨折。
三、陈旧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疼痛:受伤部位可能仍有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或按压时疼痛较为明显。与新鲜骨折相比,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依然存在。例如,陈旧性腕部骨折患者,在手腕活动时仍会感到疼痛。
肿胀:局部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肿胀程度一般较新鲜骨折时减轻,但仍可观察到受伤部位有轻度肿胀情况。比如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踝关节处可见轻度肿胀。
畸形:部分陈旧性骨折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的情况,导致受伤部位外观异常。例如,陈旧性肱骨骨折可能出现肢体短缩、成角等畸形表现。
活动受限:受伤部位的关节或肢体活动范围较正常时减小。如陈旧性膝关节骨折,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可能明显受限。
2.全身表现:一般来说,单纯的陈旧性骨折全身表现不明显,但如果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的陈旧性骨折,患者可能会有一些全身应激相关的表现,不过相对较少见。
四、陈旧性骨折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骨折的发生时间、当时的处理情况等。通过了解患者骨折后到就诊时的时间间隔、既往治疗经过等信息,初步判断是否为陈旧性骨折。例如,患者自述骨折后已超过3周且未进行正规治疗,有助于提示陈旧性骨折的可能。
2.体格检查:对受伤部位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观察局部的肿胀、畸形、压痛等情况,检查关节活动度等。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了解骨折部位的大体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陈旧性骨折的常用方法。X线片可以显示骨折线、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情况以及骨折愈合的大致情况。例如,能看到陈旧性骨折断端可能有骨痂形成但未达到正常愈合标准等表现。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陈旧性骨折,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断端的细节情况,如是否存在隐匿性骨折、骨折断端的三维结构等。比如,骨盆陈旧性骨折,CT能更精准地呈现骨折情况。
MRI检查:在陈旧性骨折的诊断中,MRI可以帮助判断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以及骨折断端的血运等情况。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陈旧性骨折,如怀疑有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等情况时,MRI有其独特的优势。
五、陈旧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1.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且无明显症状:如果陈旧性骨折断端对位对线尚可,患者也没有明显的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能不需要特殊的手术治疗,但需要进行康复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例如,一些对位对线较好的陈旧性手部骨折,可指导患者进行手部的功能康复训练,以恢复手部的正常活动功能。
骨折对位对线不佳或有明显症状:对于骨折对位对线不佳,导致肢体功能明显受限或有疼痛等症状的陈旧性骨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折断端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手术方式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如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方式。例如,陈旧性股骨骨折对位对线不良,影响下肢功能,可能需要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来纠正骨折的位置,恢复下肢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2.不同人群的治疗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陈旧性骨折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一方面要考虑骨折的愈合潜力,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一些对位对线尚可的儿童陈旧性骨折,可能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如通过适当的外固定等方式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例如,儿童陈旧性前臂骨折,若骨折对位对线不是特别差,可采用石膏外固定等保守方法,并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及肢体生长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陈旧性骨折患者往往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手术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和骨质情况。在手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康复也需要更加注重安全和循序渐进,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过程中要避免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例如,老年陈旧性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前要全面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术后康复训练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进行,防止发生并发症。
六、陈旧性骨折的康复训练
1.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康复训练对于陈旧性骨折患者恢复肢体功能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恢复受伤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康复训练的阶段和方法
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6周左右):此时骨折断端相对稳定,但还未完全愈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舒张训练,如受伤肢体非骨折部位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例如,陈旧性腿部骨折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腿部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以防止肌肉萎缩。同时,可以进行邻近关节的轻度活动训练,如陈旧性手部骨折患者,可进行腕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等,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
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3个月左右):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可以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进行受伤肢体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训练,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例如,陈旧性膝关节骨折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主动活动训练,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度。同时,可进行骨折部位肢体的渐进性抗阻训练,但要注意阻力不宜过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准,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手部的抗阻抓握训练等,以增强肌肉力量。
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3个月以上):此时骨折基本愈合,主要进行恢复肢体正常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进行全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尽量恢复受伤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例如,陈旧性肩部骨折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全方位活动训练,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动作。同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训练,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
七、陈旧性骨折的预防措施
1.正确处理急性骨折:一旦发生骨折,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确保骨折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这是预防发展为陈旧性骨折的关键。例如,发生骨折后不要拖延就医时间,要尽快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接受专业的复位、固定等治疗。
2.加强健康管理
对于儿童: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儿童发生外伤导致骨折。同时,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尤其是保证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以促进骨骼的正常发育,降低骨折发生后发展为陈旧性骨折的风险。
对于老年人:要积极预防骨质疏松等疾病,通过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钙、维生素等的食物)、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等方式来维持骨骼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老年人跌倒后容易发生骨折,而一旦发生骨折又较易发展为陈旧性骨折。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使其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以利于骨折的愈合;营养不良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维持骨骼等组织的正常状态,降低骨折后出现陈旧性骨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