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人胃黏膜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有螺旋等形态、具鞭毛,通过口口、粪口传播,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相关,儿童感染可致反复腹痛等,老年人感染易现消化不良等且治疗需谨慎。
形态特征
它呈螺旋形、S形或弧形,具有鞭毛,这有助于它在胃黏膜的黏液层中运动,从而到达适宜的定植部位。
传播途径
口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家庭成员之间接吻等,都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例如,当一个感染者的唾液污染了餐具,其他人使用该餐具就有可能被感染。
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也会被感染。
与胃部疾病的关系
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它会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破坏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胃酸等消化液侵蚀黏膜,形成溃疡,患者会出现周期性上腹痛等表现。
胃癌: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类致癌因子。长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不断损伤和修复胃黏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反复腹痛、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感染后的治疗等方面需要特别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改善卫生习惯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因共用餐具等方式被感染,家长要做好防护和儿童的卫生护理。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贫血等问题,而且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要更加谨慎,需充分评估药物对老年人其他疾病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