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与胆汁成分异常、胆道梗阻、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有关。胆汁成分异常包括胆固醇过饱和易致结石核心形成及胆色素代谢异常形成胆色素结石;胆道梗阻有结石阻塞和寄生虫感染阻塞;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涉及神经调节因素和胆囊壁病变影响胆囊收缩排空致胆汁淤积。
胆色素代谢异常:胆红素在胆汁中以溶解形式存在,当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沉淀后可形成胆色素结石,进而诱发结石性胆囊炎。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胆色素代谢,增加结石性胆囊炎发病几率。
胆道梗阻
结石阻塞:胆囊结石可移动至胆囊管或胆总管,造成胆道梗阻。梗阻后胆汁排出不畅,胆囊内胆汁淤积,胆汁成分浓缩,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同时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进一步加重胆囊壁的缺血、水肿,促进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人群,结石再次移动阻塞胆道的可能性较大,更易引发结石性胆囊炎。
寄生虫感染阻塞:如蛔虫钻入胆道,可造成胆道梗阻,同时蛔虫带入的细菌等可引起胆道炎症,促进结石性胆囊炎的形成。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蛔虫感染相对多见,胆道蛔虫症引发结石性胆囊炎的情况在儿童中也有一定发生率。
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神经调节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影响胆囊的收缩和排空功能。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可能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出不畅,容易形成胆汁淤积,增加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风险。女性在月经周期等激素波动时期,自主神经功能可能相对不稳定,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的几率可能增加。
胆囊壁病变:某些疾病导致胆囊壁纤维化等病变,会使胆囊收缩功能受损。如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导致胆囊壁增厚、弹性减退,收缩排空能力下降,胆汁淤积,进而引发结石性胆囊炎。老年人胆囊壁往往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胆囊收缩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发生结石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