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会传染给其他人,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方面,如儿童、育龄女性、有高危行为人群等应采取对应措施降低感染或传播风险。
血液传播
输血及血制品:在丙肝疫苗尚未广泛普及前,输入被HC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是重要的传播途径。随着筛查手段的不断完善,这种途径的传播已大幅减少,但仍有极小概率发生。例如,过去一些不规范的单采血浆还输血细胞操作,可能因设备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导致传播。
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若被HCV污染,就有可能造成传播。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多人共用未严格消毒的剃须刀,就存在感染风险。另外,纹身、穿耳洞等操作,如果使用了被HCV污染的器械,也可能引发感染。
母婴传播
感染丙肝的母亲在怀孕、分娩过程中有可能将HCV传染给婴儿。据统计,母婴传播的概率约为5%-10%左右。如果母亲在分娩时HCVRNA载量较高,那么传播风险会相应增加。
性传播
与丙肝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也有感染丙肝的风险。因为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HCV,在性接触过程中,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可能使病毒侵入人体。
对于不同人群来说,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儿童:儿童感染丙肝多为母婴传播所致。如果母亲是丙肝患者,在孕期及分娩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例如在合适的孕周进行抗病毒治疗等。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一旦感染丙肝,发展为慢性丙肝的概率较高,所以对于有丙肝感染风险的儿童,如母亲为丙肝患者的儿童,应定期进行丙肝相关检测。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若感染丙肝,在计划怀孕前应咨询医生,评估病情并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以降低母婴传播的可能性。在性生活中应采取安全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防止性传播。
有高危行为人群:比如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等,应避免高危行为,定期进行丙肝筛查。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