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传染性取决于乙肝病毒DNA定量水平,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风险。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时,可在分娩过程中或宫内、产后传给婴儿。这是我国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若不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较高。例如,在未进行母婴阻断时,乙肝病毒携带母亲所生婴儿约有40%-70%会被感染;而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如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可使感染率大幅降低至5%以下。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侵入性医疗操作(如纹身、穿耳等)等都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场所,若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存在乙肝病毒传播风险。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乙肝病毒可通过性器官黏膜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若一方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感染风险会增加。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儿童,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使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从而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成年人:成年人若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且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应接种乙肝疫苗。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正常交往,如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感染乙肝病毒,但应避免血液、体液的直接接触。例如,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出血的个人物品。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其他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人群,若接触乙肝病毒,感染后发生重症肝炎等严重情况的风险可能更高。这类人群应更加注意避免接触乙肝病毒,定期监测乙肝相关指标。
总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性,但其传播是有特定途径的,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避免血液体液接触等,可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