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出生后24小时内迅速加重的黄疸、程度不同的贫血、因溶血致髓外造血增强出现的肝脾肿大,以及严重时2-7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早产儿易受影响且病情可能更严重。
出现时间与进展:多数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且黄疸会迅速加重。这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而新生儿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相对不足。例如,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症,黄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进展相对较慢;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症,黄疸出现早且进展快。对于不同年龄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其肝脏功能更不成熟,黄疸可能更为严重且消退时间延长。
黄疸表现:皮肤、巩膜等部位黄染,严重时可涉及全身,黄疸颜色可能从轻度的浅黄色逐渐加深至金黄色甚至橙黄色。
贫血
程度差异:溶血症导致红细胞破坏,从而引起贫血。贫血的程度有所不同,轻度贫血时新生儿可能仅有面色稍显苍白;中重度贫血时,新生儿会出现面色苍白、口唇黏膜苍白等表现,还可能伴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早产儿本身造血功能相对较弱,若合并溶血症导致的贫血,可能会加重其身体的虚弱状态,影响生长发育。
肝脾肿大
发生机制:由于溶血导致髓外造血增强,肝、脾会代偿性增大。在体检时可触及肝脾肿大,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产物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促使肝脾参与造血和免疫防御等功能,从而出现肿大情况。对于新生儿来说,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腹部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需要密切关注。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严重表现:这是新生儿溶血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般在生后2-7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吸吮无力、拥抱反射减弱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等。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对其远期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