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狂犬病疫苗仍有可能得狂犬病但概率较低,全程规范接种后发病风险降低,若存在接种不规范、疫苗质量或储存运输不当、暴露严重、暴露后处理不及时、个体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和儿童等情况会影响保护效果增加发病风险,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后要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并规范接种疫苗,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疫苗接种情况:
接种不规范:如未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包括未按时接种后续针次等,会导致体内抗体产生不足或不持续。例如,全程狂犬病疫苗通常需要接种5针或4针,如果遗漏其中某一针,就可能无法有效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
疫苗质量问题或储存运输不当:虽然这种情况发生概率极低,但如果疫苗本身失效或储存运输过程中温度等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疫苗活性丧失,也会影响免疫效果。
暴露情况:
暴露严重程度:被咬伤或抓伤的伤口越深、面积越大,且伤口靠近头部等神经丰富区域时,狂犬病病毒越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此时即使接种了疫苗,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比如被狂犬病动物咬伤头面部,相比咬伤四肢,发病可能性更大。
暴露后处理不及时: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没有及时对伤口进行正确的清洗、消毒等处理,也可能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正确的伤口处理应该是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等进行消毒。
个体差异: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接种疫苗后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抵御狂犬病病毒。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破坏,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打了疫苗后得狂犬病的风险相对正常人更高。
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这两类人群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老年人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抗体水平上升幅度可能不如年轻人,儿童则需要根据年龄等情况规范接种疫苗以保障免疫效果。
如果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后,一定要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并按照程序规范接种狂犬病疫苗,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