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生命体征监测)、补充血容量(输液输血)、止血治疗(药物止血、内镜止血、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出血不止或合并穿孔时考虑)及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则根除),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治疗环节需有相应考量。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例如,持续监测血压可判断患者是否有持续出血或休克倾向;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能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及出血是否仍在继续。对于婴幼儿患者,因其病情变化较快,更要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
补充血容量
输液输血: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补充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若患者出现休克表现,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纠正休克状态。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输液速度和量的把控,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则需按照体重等计算合适的输液量和速度。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常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因为胃酸分泌增多会加重溃疡出血,如质子泵抑制剂等。质子泵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创造利于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酸性环境,促进止血。
内镜止血:对于出血较明显的患者,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剂、热凝止血、机械止血等方法。内镜止血能直接针对出血部位进行处理,止血效果较为确切。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麻醉等方面进行特殊考虑。
介入治疗:若内镜止血等方法效果不佳,可考虑介入治疗,如选择性血管造影栓塞止血等。
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仍大量出血不止、合并穿孔等情况时需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适应证把握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病因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在出血停止后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年龄禁忌和剂量计算,避免使用不适合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