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未经治疗患者1年内传染性强,4年以上一般无传染性;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致先天性梅毒;少数可通过输血、接触污染衣物等间接传播,需对不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一、性接触传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性接触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的1年内最具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逐渐减小,感染4年以上一般无传染性。在性接触过程中,梅毒螺旋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例如,有研究显示,与梅毒患者发生无保护的性接触,感染梅毒的风险较高。不同性别方面,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风险并无本质差异,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性行为方式等因素可能会有不同的暴露风险情况。对于有高危性行为史的人群,需要高度警惕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可能。
二、母婴传播
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梅毒螺旋体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性梅毒。一般在妊娠4个月后,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先天梅毒儿。感染梅毒的孕妇病程越长,传染性越小,但即使病期超过4年,螺旋体仍可透过胎盘感染胎儿。例如,有相关临床数据统计,患有梅毒的孕妇如果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其新生儿患先天性梅毒的概率相对较高。在孕期保健中,对于有梅毒感染风险的孕妇,如既往有梅毒感染史或有高危性行为史等情况,需要进行梅毒筛查及相应的阻断措施,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三、其他途径传播
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接触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播。比如,输入了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血液,就有可能感染梅毒。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主要是在一些医疗操作不规范或者血源筛查不严格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对于有输血史的人群,如果输注的血液没有经过严格的梅毒检测,就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进行梅毒相关检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被梅毒螺旋体污染的物品,尤其是皮肤有破损时,要尽量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物品,以降低间接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