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是肝脏炎症持续6个月以上的疾病状态,其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通过母婴和血液传播、丙肝通过血液等传播)、自身免疫性因素(女性多见,机制不明)、药物或毒物(长期用肝毒性药物或接触毒物致肝损)、酒精(长期大量饮酒致肝病进展),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不及时治可致严重后果,需结合多方面诊断,确诊后依病因病情采取相应治疗。
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HBV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在儿童中,母婴传播是重要途径,如母亲为HBV感染者,分娩时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而成人中多通过血液接触传播,像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使用非正规机构的不安全注射、输入被丙肝病毒(HCV)污染的血液等。也有部分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但相对少见。
自身免疫性因素: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炎症持续。这种情况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例如,某些遗传背景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持续攻击肝脏细胞,引起慢性炎症。
药物或毒物:长期服用某些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或者长期接触某些有毒物质,如四氯化碳等,都可能损伤肝脏,引发慢性炎症。在生活中,如果患者因治疗疾病长期服用可能伤肝的药物,且未密切监测肝功能,就可能逐渐发展为慢性肝炎。
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初期多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这也是慢性肝炎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大量饮酒者,肝脏持续受到酒精的损伤,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慢性肝炎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逐渐进展,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等严重后果。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一旦确诊为慢性肝炎,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停用肝毒性药物、戒酒等,以控制病情进展,保护肝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