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与胎儿期和出生后因素相关。胎儿期心血管发育受遗传及母亲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影响可能致动脉导管未闭;出生后氧分压变化异常(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患呼吸系统疾病等)及血液动力学异常(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血液黏稠度异常等)也会使动脉导管不能正常闭合而致未闭。
一、胎儿期因素
1.心血管发育相关
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重要结构,它的开放对于胎儿的血液循环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胎儿通过胎盘进行气体交换,肺循环处于相对不张状态,动脉导管开放能使大部分右心室的血液直接流入主动脉,保证胎儿的血液循环。然而,若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动脉导管未闭。例如,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干扰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分化和发育过程,使得动脉导管未能按时关闭。
母亲在孕期的一些情况也可能影响胎儿动脉导管的发育。如果母亲在孕期感染了风疹病毒等特定病原体,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增加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风险。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可能干扰胎儿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动脉导管的闭合过程。
二、出生后因素
1.氧分压变化相关
新生儿出生后,随着呼吸的建立,肺循环阻力逐渐降低,氧分压升高。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会因氧分压升高而逐渐收缩、闭合。但如果新生儿存在某些情况导致氧分压变化异常,可能影响动脉导管的闭合。例如,早产儿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其血氧分压的变化可能相对不稳定,且肺循环功能相对较弱,使得动脉导管关闭的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容易出现动脉导管未闭。
一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由于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障碍,氧分压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来促使动脉导管闭合,也会增加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几率。
2.血液动力学因素
新生儿出生后,体循环压力升高,肺循环压力降低,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应逐渐闭合。但如果新生儿存在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改变,也可能导致动脉导管未闭持续存在。例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使血液动力学发生紊乱,影响动脉导管周围的压力平衡,进而阻碍动脉导管的正常闭合。另外,新生儿的血液黏稠度等因素也可能对动脉导管的闭合产生影响,血液黏稠度异常可能干扰局部的血流动力学,使得动脉导管关闭的过程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