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多方面有关,肠道动力异常表现为结肠传输快慢致腹泻或便秘型,内脏高敏感性是对正常刺激感知过强,肠道感染后易引发相关症状,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功能,精神心理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功能,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
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内脏感觉阈值降低,对肠道内的正常生理刺激(如气体、内容物等)产生过强的感知,从而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这种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较为复杂,涉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等多个方面。例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其中发挥作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内脏刺激的感知可能不同,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或退化等因素在内脏高敏感性的表现上有差异。
肠道感染
某些肠道感染,如急性肠道感染后,可能会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研究表明,感染后肠道菌群失衡、肠黏膜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等因素可能持续存在,从而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不同性别在肠道感染后的易感性可能有一定差异,而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在肠道感染后出现后续的肠易激综合征相关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和比例与健康人不同。例如,有益菌数量可能减少,条件致病菌等可能增多。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免疫等功能,进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不同年龄人群的生活方式差异较大,儿童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且易受喂养方式影响,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原因更易使用抗生素,这些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相关。
精神心理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与肠易激综合征密切相关。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功能。例如,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影响肠道动力、内脏敏感性等。不同性别在面对精神心理因素时的反应可能不同,女性可能更容易受情绪影响,而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精神压力的方式不同,儿童可能因生活环境相对单纯但也可能受家庭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相关问题并影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