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包括详细询问病史(有无胆道疾病史)、观察临床表现(腹痛等)、进行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等)、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CP等)、胰功能检查(粪便弹性蛋白酶-1等)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特殊人群检查需特别注意相关情况。
临床表现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多位于上腹部,可向腰背部放射,疼痛性质多样;还可能有消化不良、消瘦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述不清而容易被忽视症状,需更细致观察。
实验室检查
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急性发作时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升高,但慢性胰腺炎时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通过检测其水平变化辅助诊断。
血常规:可了解有无炎症反应,如白细胞计数等变化。
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肝功能等检查,患者可能出现血糖异常(如糖尿病,因胰腺受损影响胰岛素分泌)、肝功能异常(因胆道疾病累及肝脏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胆道有无结石、扩张等情况,以及胰腺形态、大小等,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腹部超声操作需考虑其解剖特点等。
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胰腺实质改变、胰管情况、胆道病变等,对于诊断胆源性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胰腺钙化、胰管扩张、胆道结石等病变。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准确显示胰胆管系统,有助于明确胆道与胰腺的关系,对于诊断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的胰胆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胰功能检查
粪便弹性蛋白酶-1:检测粪便中弹性蛋白酶-1水平,可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慢性胰腺炎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粪便弹性蛋白酶-1水平降低。
胰泌素试验:通过胰泌素刺激后检测胰液分泌量及碳酸氢盐浓度等,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但该检查相对复杂,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胰胆管情况,明确有无胆道结石、胆道狭窄、胰管异常等,对于诊断胆源性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的确诊价值,但属于有创检查,需谨慎操作,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等因素。
通过综合以上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综合判断是否为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相关检查的适应证和风险,儿童要考虑其对检查的耐受性,孕妇则要权衡检查对胎儿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