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病侵犯皮肤等由皮肤癣菌等引起且通过接触等传播有相应皮肤表现,深部真菌病累及内脏常见于免疫低下人群经多种途径播散,诊断用真菌镜检培养等;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分一期、二期、三期及潜伏梅毒,通过性等传播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靠梅毒血清学试验等,治疗首选青霉素类且不同期预后不同。
一、真菌感染
(一)定义与分类
真菌感染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常见病原菌如皮肤癣菌(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深部真菌病可累及内脏器官,病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隐球菌等。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浅部真菌病多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皮肤潮湿、多汗等因素易诱发;深部真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病原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或血行播散至全身脏器。
(三)临床表现
浅部真菌病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不同部位有特定表现,如足癣表现为足部瘙痒、糜烂等;深部真菌病症状因累及器官而异,如肺隐球菌感染可出现咳嗽、发热等。
(四)诊断方法
真菌镜检可直接观察标本中真菌形态,真菌培养能明确病原菌种类,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深部真菌病诊断有重要价值,血清学检测可辅助诊断特定深部真菌病。
二、梅毒
(一)定义与分期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及潜伏梅毒。一期梅毒表现为硬下疳;二期梅毒出现皮肤黏膜损害、扁平湿疣等;三期梅毒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梅毒螺旋体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或血液传播。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孕妇可将梅毒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
(三)临床表现
一期梅毒硬下疳多为单发、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晰;二期梅毒皮疹多样,可伴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三期梅毒出现树胶肿、心血管梅毒(如主动脉炎)、神经梅毒(如脑膜炎)等严重表现。
(四)诊断方法
梅毒血清学试验是主要诊断依据,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RPR)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如TPPA),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硬下疳渗出液可直接发现梅毒螺旋体。
(五)治疗原则
梅毒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物,早期梅毒经规范治疗可治愈,晚期梅毒虽可杀灭螺旋体但已受损组织难修复。特殊人群如孕妇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新生儿先天性梅毒需及时治疗以避免严重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