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常见妇科阴道炎症,发病与阴道内环境改变、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有关,有外阴瘙痒、灼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通过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检查诊断,可局部或全身用药治疗,孕妇和糖尿病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阴道内环境改变:女性怀孕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内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大量繁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升高,也易引发念珠菌感染。
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比如一些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女性,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局部阴道的免疫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受念珠菌侵袭。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较为严重,严重时患者坐立不安,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特点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上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观察外阴、阴道的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念珠菌感染的迹象。
阴道分泌物检查: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检查,若发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确诊。也可进行分泌物培养,以明确念珠菌的具体类型及药物敏感性。
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局部用药:可选用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局部抗真菌药物,通过阴道局部用药,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念珠菌生长。
全身用药:对于未婚女性或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氟康唑等口服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由于身体特殊的生理状态,患念珠菌性阴道炎时,治疗需更加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局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且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可能会增加早产等风险。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均应用开水烫洗。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时,首要任务是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同时,在治疗阴道炎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阴道炎症的控制情况,根据血糖及炎症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且要注意预防阴道炎的复发,因为血糖波动容易导致阴道炎反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