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会引起发烧,前驱期一般有低热等全身不适,兴奋期体温可超39℃,还伴恐水怕风等,麻痹期体温可能恢复但病情危重。儿童感染症状不典型且进展快,成人相对典型但需及时处置,有基础疾病人群发烧可能加重基础病,被可疑动物接触后都要重视并规范处置。
一、狂犬病发烧的特点
早期表现:在狂犬病的前驱期,患者一般会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可在37.5℃~38.5℃左右,同时还可能伴有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开始敏感,喉部有紧缩感。这是因为狂犬病毒在侵入人体后,开始在局部周围神经组织中少量繁殖,引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体温升高以及一系列全身不适表现。
进展期表现:进入兴奋期后,患者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常达到39℃以上。此时患者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这是由于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繁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以及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等,进而出现体温升高及其他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
麻痹期表现: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部分患者可进入昏迷,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在麻痹期,体温可能会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但患者一般已处于非常危重的状态。
二、不同人群感染狂犬病发烧的差异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狂犬病后,发烧等症状可能会相对更不典型,且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变化以及精神状态等,一旦发现儿童被可疑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出现发热、精神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儿童对狂犬病的耐受性较差,延误治疗可能会很快危及生命。
成人:成人感染狂犬病后,发烧等症状相对儿童可能表现得相对典型一些,但也需要及时关注。成人如果被可疑动物接触后出现发烧等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规范的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包括伤口处理、疫苗接种等,以降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
有基础疾病人群:对于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感染狂犬病后发烧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发烧可能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增大,不利于血糖控制;对于心脏病患者,发烧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这类人群在被可疑动物接触后,更要重视,及时进行暴露后处置,并且在后续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