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抓伤、黏膜接触及器官移植传播,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需格外注意相关防护,儿童易与动物接触需加强看护,老年人接触动物反应可能迟缓要及时规范处理伤口,有基础疾病人群被动物接触后要更重视伤口处理及预防措施并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
一、狂犬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一)咬伤传播
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感染了狂犬病毒的动物(如犬、猫、狼等),其唾液中含有大量狂犬病毒,当它们咬伤人体时,病毒会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例如,犬类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若被感染狂犬病毒的犬咬伤,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不同年龄人群被咬伤后风险类似,但儿童由于可能在与动物接触时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更易发生被咬伤情况,需格外注意。
(二)抓伤传播
动物的爪子若带有狂犬病毒,在抓伤人体时,也可能使病毒通过皮肤的细微破损处进入人体。比如猫的爪子较为锋利,抓伤后也存在传播狂犬病毒的可能,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面临此风险,儿童被猫抓伤也需重视。
(三)黏膜接触传播
当含有狂犬病毒的分泌物接触到人的眼结膜、口腔黏膜等黏膜部位时,也可能导致感染。例如,被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舔舐人的眼部、口腔等黏膜部位,就有感染风险。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在接触此类情况时都应警惕,儿童若处于被动物舔舐黏膜的环境中,家长需加强看护。
(四)器官移植传播
通过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器官进行移植,也可能传播狂犬病毒。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不过也是狂犬病毒传播的一种途径。对于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以及相关医疗人员来说,需了解此传播风险。
二、特殊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在与动物接触时更易发生被咬伤、抓伤或黏膜接触情况。家长应教育儿童不要随意逗弄陌生动物,避免与看起来异常的动物接触。一旦发生被动物接触相关情况,要及时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并尽快就医,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行动相对迟缓,在与动物接触时反应可能不够迅速,发生被动物咬伤、抓伤等情况后,伤口处理可能相对不够及时、规范。所以老年人在接触动物时要更加小心,若发生相关暴露情况,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进行专业处理。
(三)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若发生狂犬病毒暴露,伤口愈合可能相对较慢,感染后发生严重后果的风险可能增加。这类人群在被动物接触后,需更加重视伤口处理和后续的预防措施,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基础疾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