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有可能致胃出血,其机制是胃黏膜受损累及血管,出血表现分轻中重,不同人群有特点,患者要积极治原发病、规律饮食,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
一、糜烂性胃炎引发胃出血的机制
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糜烂性改变的一种胃部疾病,胃黏膜受损后,若病变累及到黏膜下的血管,就可能引起出血。例如,炎症刺激会使胃黏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脆性增加,当受到胃酸等因素刺激时,血管容易破裂出血。
二、出血的表现及程度差异
轻度出血: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患者自身可能没有明显的呕血等症状,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视,但通过大便隐血检查可发现异常。
中度或重度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呕血,呕吐物可呈咖啡色样(如果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也可呈鲜红色;同时会有黑便,黑便通常是柏油样便,质地黏稠。严重的出血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慌、血压下降等表现,这是因为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影响了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患者:儿童糜烂性胃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胃出血,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较快出现贫血等严重表现,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儿童可能会因出血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情况,家长需格外留意。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管弹性较差等情况,糜烂性胃炎导致胃出血时,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而且老年患者对失血的耐受能力也较低,更容易出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可能还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胃出血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本身有肝硬化等基础病史,合并糜烂性胃炎出现胃出血时,情况会更加复杂。因为肝硬化患者往往存在门静脉高压等情况,胃出血可能会诱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预防及应对措施
对于患有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减少胃出血的发生风险。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增加出血的可能性。同时,要戒烟戒酒,因为烟酒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如果出现呕血、黑便等疑似胃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检查等,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内镜下止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