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新生儿肠道健康需从多方面着手,母乳喂养有诸多优势,要注意预防感染,合理喂养管理中早产儿喂养有特殊注意事项且要避免过度喂养,还要对高危新生儿加强监测并早期识别NEC症状以便及时诊治。
1.优势及原理: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球蛋白和生物活性物质,如分泌型IgA等,可增强新生儿肠道的免疫功能,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发生NEC的概率明显低于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对于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应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且提倡按需喂养,保证充足的母乳摄入。
预防感染
1.环境卫生: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维持在55%~65%。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要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对于住院的新生儿,要加强对医疗设备、婴儿床等的清洁消毒。
2.口腔及皮肤护理:注意新生儿口腔卫生,定期清洁口腔,防止口腔内细菌滋生后进入消化道引发感染。同时,要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避免臀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而引发感染,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合理喂养管理
1.早产儿喂养注意事项: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喂养量和喂养频率。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如每2~3小时喂养一次,每次喂养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和耐受情况逐步调整。同时,要注意喂养的浓度和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及温度刺激肠道。对于有胃食管反流的早产儿,可适当抬高上半身,减少反流物对肠道的刺激。
2.避免过度喂养: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都要避免过度喂养。过度喂养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增加NEC的发生风险。要根据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喂养量,通过观察新生儿的腹部情况、吃奶后的反应等判断喂养是否合适,如腹部是否膨隆、有无呕吐等表现。
监测与早期识别
1.高危新生儿监测: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围生期窒息史等高危新生儿,要加强监测,密切观察其吃奶情况、腹胀、呕吐、大便性状等。例如,定期检查腹部体征,如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观察大便颜色,若出现血便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2.早期识别症状:家长及医护人员要熟悉NEC的早期表现,如新生儿出现拒奶、嗜睡、体温不稳定、腹胀、呕吐物为咖啡样或胆汁样、大便带血或潜血试验阳性等情况时,要高度警惕NEC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等,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