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在定义与病理表现、症状表现、胃镜下表现及治疗原则上有差异,糜烂性胃炎有胃黏膜糜烂等,有出血等表现,胃镜见散在点片状糜烂等,需去除病因、止血及抑酸等治疗;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浅表炎症,症状相对轻,胃镜见黏膜充血水肿等,治疗重去除病因和对症缓解,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点。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糜烂性改变的胃炎,多表现为胃黏膜有多个糜烂灶,可伴有出血等情况,病理上可见胃黏膜上皮的缺损,累及黏膜层或更深层次。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理主要是胃黏膜表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胃黏膜层并未出现明显的萎缩、糜烂等较深度的改变。
二、症状表现差异
糜烂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有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疼痛程度和性质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出血较多时可能导致贫血、头晕等全身症状。
浅表性胃炎:常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呕血、黑便等严重出血表现,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以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为主;老年患者症状可能更不典型,需仔细鉴别。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等人群患这两种胃炎的风险均会增加,但糜烂性胃炎患者若有出血情况,生活方式调整更为关键,需避免加重胃黏膜损伤的因素。
三、胃镜下表现不同
糜烂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散在的点片状糜烂、出血灶,病灶可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
浅表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色泽发红,可有点状出血或糜烂,但病变较表浅,黏膜层纹理尚清晰。
四、治疗原则区别
糜烂性胃炎:治疗上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有出血情况需进行止血等对症处理,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来促进胃黏膜修复。
浅表性胃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同时去除病因,如调整饮食结构、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一般情况下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即可,相对糜烂性胃炎,其治疗重点更在于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对症缓解症状。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浅表性胃炎时,应更注重饮食的调整,以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老年患者患糜烂性胃炎时,要密切关注出血等并发症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应对出血等情况的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