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抑制胰液分泌(抑酸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抗感染治疗(选合适抗生素)、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选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手术治疗(时机为内科治疗无改善等,方式有胆囊切除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水电解质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监护重点略有不同,儿童需更关注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及水电解质平衡情况,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心脑血管功能等;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影响病情监测,需综合评估。
2.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等症状。对于儿童,要注意胃肠减压时的舒适度和管道固定;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可能较弱,操作需更轻柔。
3.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患者情况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补液量和成分有差异,如儿童处于生长阶段,对电解质平衡要求更严格,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需注意血糖变化对补液的影响。
二、抑制胰液分泌
1.抑酸剂: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考虑药物代谢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需调整剂量。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抑制胰液分泌,常用于中重度胆源性胰腺炎。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三、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情及细菌培养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胆源性胰腺炎易继发感染,需选择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对于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生素;有基础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需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抗生素。
四、内镜治疗
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等内镜治疗可解除胆道梗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适用于有胆道梗阻或胆道感染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内镜操作的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影响内镜操作的安全性。
五、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在经过积极内科治疗病情无改善,或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胆道梗阻加重等情况时考虑手术。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及术后恢复情况;有多次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腔粘连等情况可能增加手术难度。
2.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如胆囊结石引起的胆源性胰腺炎多需行胆囊切除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