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环境、营养支持)、氧疗(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肺炎选合适抗生素、病毒性肺炎对症或评估后用抗病毒药)、对症治疗(祛痰、纠正酸中毒),且新生儿治疗需谨慎,护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病情变化等。
一、一般治疗
1.环境调整: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温度在22~24℃,湿度在55%~65%,为新生儿提供舒适的呼吸环境,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例如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可减少新生儿呼吸做功,促进病情恢复。
2.营养支持: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能吸吮的新生儿,鼓励其经口喂养;对于吸吮无力或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以维持新生儿的能量需求和生长发育,因为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促进肺炎的康复。
二、氧疗
1.鼻导管吸氧:适用于轻度缺氧的新生儿,通过鼻导管给予低流量吸氧,维持血氧分压在60~80mmHg,改善新生儿缺氧状况。
2.面罩吸氧:对于缺氧较明显的新生儿,可采用面罩吸氧,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控制在30%~40%,确保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
三、抗感染治疗
1.细菌性肺炎: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怀疑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若考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原则。
2.病毒性肺炎: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但对于某些重症病毒性肺炎,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针对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对症治疗
1.祛痰: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氨溴索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2.纠正酸中毒:若新生儿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补充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维持新生儿体内酸碱平衡。
特殊人群提示(新生儿)
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治疗过程中需格外谨慎。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定时为新生儿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新生儿肝肾功能等造成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心率、体温等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