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毒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因包括致病菌经皮肤黏膜破损创口入侵及机体免疫低下,发病机制是病原体刺激致免疫系统过度炎症反应释放介质致多器官损伤,临床表现有全身的高热低温寒战等及局部原发感染灶的炎症表现,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培养及结合临床表现,治疗分抗感染选敏感抗生素及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老年人易多器官衰退需加强监测控制基础病,免疫抑制人群表现不典型需警惕及时检查治疗。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而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
1.致病菌入侵: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当皮肤黏膜存在破损(如外伤、手术切口等)或创口时,致病菌易通过此途径侵入血液引发感染。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控制不佳者等人群,因机体抵御病原体能力减弱,易发生败血症。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度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炎症介质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时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高热或低温、寒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2.局部表现:若存在原发感染灶,可出现相应部位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如肺部感染时可伴有咳嗽、咳痰等。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血培养若检出致病菌可明确诊断。2.结合临床表现:医生需综合患者感染表现、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依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若为真菌性败血症则选用抗真菌药物。2.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败血症病情进展可能迅速,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疑似时尽早行血培养等检查并积极抗感染。2.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败血症时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退,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积极控制基础病的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3.免疫抑制人群: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败血症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提高警惕,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