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诱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约70%-90%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卫生差地区儿童感染几率高,共用餐具易传播)、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大量饮酒、吸烟、进食过冷过热粗糙食物、暴饮暴食等)、药物刺激(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儿童肝肾功能未完善易受影响)、十二指肠-胃反流(破坏胃黏膜屏障,老年人胃肠蠕动弱、胃肠道手术改变解剖结构者易发生)、精神心理因素(长期不良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引发疾病,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受影响不同)。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也是重要诱因。例如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从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过度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经常进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或者长期暴饮暴食,都会反复损伤胃黏膜,使得胃黏膜容易发生慢性炎症。不同年龄层人群饮食习惯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工作繁忙常吃快餐、熬夜后进食等,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若饮食习惯不佳更易引发该病。
药物刺激
某些药物长期服用也会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进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对药物刺激的反应有差异,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服用药物后更易在体内蓄积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使用某些药物时需格外谨慎,避免因药物刺激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如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胆汁中的胆盐等物质能溶解胃黏膜的脂蛋白层,使胃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胃酸等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比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而一些患有胃肠道手术导致解剖结构改变的人群,也易出现此类反流情况从而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和胃酸分泌失调,进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面对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女性可能因工作压力、情感问题等更容易出现长期的不良情绪,而老年人可能因退休等生活角色转变适应不良出现情绪问题,这些都可能增加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