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有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发热、全身乏力等,黄疸期出现黄疸等,恢复期逐渐恢复)和急性无黄疸型(症状轻易被忽视);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急性乙肝分黄疸型(起病较缓,症状类似甲肝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症状轻易被忽视),慢性乙肝分轻度(症状较轻,指标轻度异常)、中度、重度(有明显症状,伴相关体征,指标异常明显),不同人群感染后症状有差异,疑似应及时就医检查。
急性黄疸型甲肝:
黄疸前期: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儿童患者发热相对更常见且体温可能更高些,持续1~3天。同时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此期平均持续5~7天。
黄疸期:发热消退,出现黄疸,先是巩膜及皮肤发黄,然后逐渐加深,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样,部分患者有肝大,质地软,有压痛及叩击痛,儿童肝大相对更易触及,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甲肝:比黄疸型多见,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程度较黄疸型轻,容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隐匿,不易早期发现。
乙肝的症状表现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急性乙肝:
黄疸型:与甲肝黄疸型类似,但起病相对较缓,发热相对少见。黄疸前期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尿黄等症状,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疸期巩膜、皮肤黄染,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脾大,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持续1~2个月。
无黄疸型:较黄疸型多见,症状较轻,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等,容易被忽视,儿童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
慢性乙肝: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等症状,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不同人群感染甲肝乙肝后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后有时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病情变化可能更需关注。一旦出现疑似甲肝或乙肝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