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时可通过口服补液、静脉补液及饮食调整来应对,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口服补液选口服补液盐Ⅲ,分多次少量服用;脱水严重无法口服则静脉补液,医生会据情况计算补液量成分;急性期进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种类量;儿童需密切关注,新生儿补液要严控,老年人补液要监测心肺功能等。
一、口服补液
选择合适补液溶液:口服补液盐Ⅲ是纠正脱水的首选,其能科学配比钠、钾、葡萄糖等成分,可模拟肠道对钠、葡萄糖的协同吸收机制,有效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成人,轻度脱水一般需补充500-1000毫升;儿童则按体重计算,轻度脱水约50毫升/千克体重,4小时内喝完。需注意根据年龄和脱水程度调整剂量。
服用方法:分多次少量服用,每隔几分钟喝10-20毫升,这样更利于肠道吸收,避免一次大量饮用引起呕吐。
二、静脉补液
适用情况:当患者脱水严重,出现精神萎靡、眼眶凹陷、无尿或严重呕吐无法口服补液时,需及时进行静脉补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脱水程度、血生化指标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成分。一般重度脱水患者初始补液速度较快,先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等晶体液,以迅速扩充血容量,然后根据电解质情况补充胶体液等。
三、饮食调整
急性期饮食:拉肚子脱水时,胃肠道功能较弱,应暂时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汤等。米汤中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电解质,有助于补充能量和部分丢失的电解质;稀粥容易消化,能为身体提供一定热量。
恢复期饮食:随着脱水情况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的种类和量。从半流质食物过渡到软食,再到正常饮食。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去刺)、新鲜蔬菜泥或果汁等。蛋白质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维生素能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脱水时更需密切关注,因为儿童对脱水的耐受性较差,且补液调整需更精准。在口服补液时,要耐心喂养,避免儿童因抗拒而导致补液不足。对于婴儿,要注意观察其前囟门是否凹陷等脱水体征变化。如果是新生儿拉肚子脱水,由于其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静脉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防止出现心衰等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脱水时,往往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和血糖变化。口服补液时要考虑老年人的吞咽功能,避免误吸。静脉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电解质变化,因为老年人的肾脏调节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调整补液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