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氩离子凝固术)、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术后需病理复查和内镜随访,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及家族史的患者治疗及随访有不同要求。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怀疑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可采用ESD。该方法能将息肉完整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在操作过程中,要准确标记病变范围,小心剥离黏膜下层,避免穿孔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的操作难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因消化道功能减退等因素增加操作风险,需谨慎评估。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等患者需充分准备后进行操作。
氩离子凝固术(APC):利用氩气作为传导介质,将高频电能传递至组织产生凝固效应,适用于较小的息肉或息肉切除术后创面的处理。对于一些位置特殊或较小的息肉可选择此方法,操作相对较灵活,但同样要注意能量的控制,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多损伤。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者,可能影响术后恢复,需在术前提醒其调整生活方式以利于康复。
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对于少数较大且位置特殊、内镜下难以切除的息肉,可能需要腹腔镜手术。通过腹腔镜进行操作,具有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在不同年龄患者中,腹腔镜手术的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老年患者则需考虑心肺功能等情况。有腹部手术史等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需充分评估腹腔粘连等情况。
开腹手术:这是相对传统的手术方式,适用于病情复杂、内镜及腹腔镜手术无法完成的情况。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开腹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权衡手术收益与风险。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一般不适合开腹手术。
术后随访
病理复查: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术后都需对切除的息肉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如为腺瘤性息肉等需密切随访。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复发及癌变风险不同,如绒毛状腺瘤癌变风险相对较高,需更频繁地随访。在不同年龄患者中,随访的频率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若为良性息肉,随访频率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需更关注长期随访情况。
内镜随访:一般建议在术后一段时间内进行内镜复查,观察消化道内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或原部位复发。一般术后1年内复查内镜,如无异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短的复查周期。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仍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复发风险可能增加,需强调改变生活方式并按时随访的重要性。有消化道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需更密切地随访。